桃花源记友好度怎么看,再读《桃花源记》( 二 )


似乎是故意栽种又或是天然形成,不得而知 。③、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如此窄的口,仅容一人通过,如此奇景,如此黑洞,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此人为一奇 。④、进入桃源,此地居民,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居,一洞之隔差之千里 。⑤、渔人标记号出去,但后来返回,却发现桃源消失得离奇 。似乎此村已不在人世间了,又或者此处有机关或者风水之术 。
而后刘子骥“规往”而“未果”,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 。?写作手法解析 一、善于设置悬念,展现故事情节 。?《桃花源记》作为一篇叙事性散文,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 。作者借用小说笔法,文章以“晋太元”年间,“捕鱼为业”的“武陵人”的足迹为线索,以他的所见所闻构成生活画面和故事情节,层层设置悬念 。
设疑1、文章开头,作者介绍故事的时间地点,;主人公只是一渔人,不知姓名,无从考证 。设疑2、桃林奇景,似在人间又似为虚无,无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 。写桃林的通道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窄”但可“通人”,此乃是“人间仙境,洞天奇境”的景象 。设疑3、渔人“缘溪行”看到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奇丽景色,“甚异之”于是产生了“欲穷其林”的念头 。
一个“欲”字,既展现了渔人又惊又喜的心情,有造成了悬念,使读者欲罢不能 。?设疑4、渔人出而复寻,已做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源离奇失踪,无迹可寻 。最后虚写刘子骥“欣然规往”,给读者带来希望,但终是又“未果”而“病终” 。此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桃源成为“千古之谜” 。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更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
?二、语言描写自然如点睛之笔陶渊明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接近口语 。通篇无华丽辞藻,读作品,并不觉的单调乏味,而是诗意盎然,淳朴浑厚 。苏轼说:“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纵观全文,三百多字,语句精炼,但内容丰富,故事曲折,思想性强 。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几句话仅用二十二字就描画出一幅迷人的暮春桃林图 。
作者在用词上十分注重精确,尽量避免重复,又使读者好理解,体现了朴素、平淡,富于变化的特点 。如写渔人进入桃源,就用“行”、“入”等动词 。作者在抒情写景时笔调变化明显,从“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层层推进,从外到内,逐步深入 。这里还用顶真手法,环环相扣,把桃花源的风景写得引人入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