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山西民间戏曲艺术:蒲剧

在山西的四大戏曲文化中,蒲剧占了一席之地 。蒲剧也是山西文化中最古老的一种,它的历史悠久,蒲剧的脸谱是全国有名的,它的流星地一般在山西南部 。你对于山西的蒲剧了解多少呢?下面的山西文化为您带来更多的蒲剧信息,一起来看看吧 。
【古老的山西民间戏曲艺术:蒲剧】蒲剧又称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戏曲艺术 。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而得名 。蒲剧在清代乾隆时期外省称“乱弹”、“晋腔”、“山陕梆子腔”等;嘉庆、道光以后,又称“山西梆子”;陕西称:东路戏,山西省北、中部称“南路戏”;晋南当地则习惯称“大戏”或“乱弹” 。
蒲剧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 。山西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 。流行于山西南部各县和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蒲州地处黄河中游,其大庆关渡口毗连山西、陕西,最古代南方丝瓷通往西北的交通要道,商业兴隆,经济文化繁荣,为戏曲的发展、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金元时期,这里金院本、元杂剧的演出极为盛行;明清以来,又是梆子、乱弹活动的重要基地,故素有“戏曲之乡”之称 。
临汾地区有许多古代戏剧活动遗迹,例如临汾市的魏村元代牛王庙戏台、东羊戏台和王曲元代戏台等,造型逼真,表情丰富,再现了我国古代的戏剧艺术 。这些实物史料证明,晋南地区戏剧活动历史悠久 。蒲剧唱腔高昂,朴实奔放,长于表现慷慨激情、悲壮凄楚的英雄史剧,又善于刻划抒情剧的人物性格和情绪 。一说胚胎于晋南和陕西东部民间的锣鼓杂戏(陕西称“跳戏”);一说为北曲遗响,同山、陕民歌小曲、典艺结合的“弦索调”,至明中叶受青阳腔(清戏)影响后演变而成 。
山西蒲州与陕西同州(大荔)﹑朝邑﹐河南陕州(陕县)﹑灵宝﹐地处黄河中游﹐居黄河激流南下而折流向东的三角地带﹐彼此隔河相望﹐长期以来有着经济﹑文化的密切交往﹐其风俗习惯﹑语音﹑方言也大体相同 。明末清初﹐这一带已有“乱弹”流行 。孔尚任于康熙四十六年所作《平阳竹枝词·乱弹词》可为证 。当时的平阳乱弹演技已有相当水平,曾博得康熙帝的赏识 。其旦角葵娃的“花梆子”小步非常出色,受到孔尚任的赏识 。康熙至乾隆时,北京观众也称蒲剧为“西调”、“西秦腔”、“勾腔” 。咸丰、同治后,又多以“山梆子”称之(见清吴长元《燕兰小谱》、近人王芷章《腔调考源》) 。所谓“山陕梆子”,当时泛指山西晋南的蒲州梆子和陕西的同州梆子 。两地仅一河之隔,语言相近,风俗习惯相同,又有大庆亲渡口毗连一体,艺人相互搭班演出,历来无艺界 。乾隆年间秦腔名旦申祥麟曾渡黄河“由蒲州售技至太原”(清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 。嘉庆年间北京有“山陕班”演出,直到光绪、宣统年间,蒲州和同州艺人仍有在北京搭梆子班演唱的,如名须生郭宝臣和白长命合演《鞭打芦花》 。故京﹑津﹑直隶(河北)一向谓之“山陕梆子” 。此外﹐他们还有过共同组班南下﹐在湖北襄阳老河口演戏的经历 。
山陕梆子对各地梆子腔剧种的形成﹐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其后两个剧种始逐渐分道发展 。分别以蒲州和同州命名的蒲州梆子与同州梆子虽为两个剧种﹐但实同源于此 。它们唱腔相似﹐戏路相通﹐今天虽各有不同发展变化﹐然两地艺人均自称为“乱弹” 。蒲剧传统剧目有本戏、折戏500多个,题材上至远古,下至明清,有文有武,风格多样 。传统剧目有《薛刚反朝》、《三家店》、《窦娥冤》、《意中缘》、《燕燕》、《西厢记》、《赵氏孤儿》等,新编历史剧有《白沟河》、《港口驿》,现代戏有《小二黑结婚》等 。其中《窦娥冤》已摄制成影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