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小儿辩日看教育求真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从“两小儿辩日”看教育求真
《两小儿辩日》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而孔子“莫能辨” 。展现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治学态度 。

从两小儿辩日看教育求真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孔子不知道,是因为彼时天文学尚未启蒙,孔子没有足够的资讯证明和推导出正确的答案 。但是,今天我们依然拎不清,甚至自我蒙蔽,那就是误人子弟 。
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确定为 1.49597870亿千米,并作为衡量距离的一个天文单位 。太阳直径=139.2590万千米 。地球直径1.28万千米 。
从两小儿辩日看教育求真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太阳直径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尽管如此,在太阳系中,太阳和地球的直径针对两者间的距离“一个天文单位”小得都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在描述地球与太阳的关系时,可以分别把太阳和地球看做两个点,如图3 。
从两小儿辩日看教育求真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地球一年的轨迹是一个椭圆,太阳的位置是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 。在地球公众的历程中,地球距离太阳有一个近日点A,远日点B 。当地球处于A时是冬至,当地球处于B时是夏至 。
开普勒定律:
①椭圆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
②面积定律行星和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
开普勒认为行星运动轨道的焦点应该在产生引力中心的太阳上,并进而断定行星运动的线速度不是匀速的,近太阳时快些,远太阳时慢些并得出结论:太阳至地球的直径在一天内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 。这就是行星运行的等面积定律——开普勒第一定律 。
从两小儿辩日看教育求真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地球运行的轨道不是正圆,而是焦点位于太阳上的椭圆,于是他又得到了行星运行的椭圆轨道定律——开普勒第二定律 。
在1618年他发现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们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这就是周期定律——开普勒第三定律 。
至此,“两小儿喻日”的答案出来了:
第一,太阳和地球的直径针对两者间的距离“一个天文单位”小得都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地球自转对此话题答案不存在影响,忽略不计 。
第二,从“夏至B”到“冬至A”的半年过程中,“早晨E”距离太阳的距离“ET”大于“中午F”距离太阳的距离“FT”,所以,在夏至到冬至这半年,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是:早晨远,中午近 。
第三,从“冬至A”到“夏至B”的半年过程中,“早晨C”距离太阳啊的距离小于“中午D”距离太阳的距离 。
这个话题的意义在于:
第一,事物有多样性,并非“非黑即白”;
第二,世界是可知的,本着“科学精神”,利用现有科技成果去求知、求真、求实,就会不断地发明创造,就会逐渐地距离“终极真理”越来越近 。
第三,这个故事本义是在赞美“质疑”的求真态度,但教师们在教研中、教学中却禁锢了思想,缺失了探索的精神,少有老师想一想:“正确答案是什么?” 。
仔细思寻,五味杂陈……
【从两小儿辩日看教育求真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