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名表排行榜前十名 美国名表排行榜前十名( 二 )


什么人在造浪?“1万元预算可以买什么表?(希望)性价比高,能保值,最好全新 。”
这是一位手表内容博主的粉丝留言 。该博主给出的答案是,1万元预算最好不要买表,不如拿这份钱去吃吃喝喝、看书学习 。在这条视频的评论区里,两种声音吵得不可开交,一方认同博主,另一方在质疑1万元怎么就不能买表了 。
透过争吵,我们可以看见年轻人们对手表的疑问:到底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单看这个问题,大部分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可把问题放进眼下的手表市场来看,答案又会倾向后者 。摇摆不定之间,藏着制造商、零售商和二手表商们的障眼法 。
在一级市场里,饥饿营销的套路早已被玩烂 。
即便劳力士曾公开发布声明,称“产品稀缺并非劳力士战略”,但从官方经销商被给予“独立管理分配腕表给客户的权利”这一点看,供不应求的局面绝对是制造商们乐意看到的 。每个官方经销商都有权拟定自己的候补名单,灵活排列等待补货的客户,通过搭售冷门款等方式来提高客户在名单中的“等级”,当热门表款到货时优先卖给等得更久、花钱更多的顾客 。
表商有意制造起“内卷”,让顾客们陷入无端的竞赛当中,如同网红店的排队经济学一样,激发消费者的产品预期 。随着买表过程中沉没成本越积越多,很少有人能在等待的途中理性地毅然转身,这就让每一单热门表款交易都附带上了一款、甚至几款冷门表款的顺利出手 。
或许是炒作的程度太过夸张,制造商们都有些看不下去 。今年年初,劳力士在上调价格的同时,还发布了一系列新规,其中包括“新到商品十天内不能开卡销售”、“各专柜要强制展出不得少于十只手表(且不得售卖)”、“实时库存要达到60只”等,有望改善此前劳力士专柜中“只有表枕没有表”的尴尬场面 。
但这毕竟是治标不治本,如果真心想止住炒作的风气,劳力士完全可以把市场中的所有消费者统一管理,即便价格可能存在地区差异,但至少能保证在补货的先后上不存在滋生炒作的空间 。说到底,遏制炒作不过是面子工程,别做的太过分就行,毕竟受惠受利的可不止经销商一级 。
二手市场更不必多说,当然是炒得越凶越好,囤积居奇,从来不会过时 。近两年包括绿金迪在内的几次市场波动,无一不是二手厂商们从中推波助澜 。软文营销、释放信号、哄抬价格,一套本事早已玩得炉火纯青,只等一茬茬新人“愿者上钩” 。
什么人不被“割”泡沫袭来,有人能在表圈中独善其身吗?
当然有,那些微笑的中年人们就是很好的榜样 。玩表的中年人之所以能波澜不惊,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底够厚,另一部分在于他们买表的动机足够纯粹 。
上世纪流行的“穷玩车,富玩表”的观念,可以说是影响深远 。除了人到中年的二手表商,大部分中年人都是单纯“为了买表而买表”,用一款精巧、高端、昂贵的手表来搭配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同时,人生进入下半场,时间变得更加宝贵,这也让手表的特殊意义得到凸显 。
在二手市场中,中年人很少作为卖方出现,即便自己不再佩戴或收藏,他们也更愿意送给朋友或是晚辈当作礼物,而非出售 。在这样的心理下,消费变得很简单,不论是新表还是二手表,都是“一次性”消费,全凭工艺本身和个人喜好做出决定,不受价格影响,自然不会有被“割”的可能 。
这其实也回到了刚才的问题上: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其实对于表的本身来说,前者才是最好的诠释 。从设计稿到成品,从零件打磨到组装,其间每一个环节耗费的精力都是巨大的,一只小巧的腕表需要几千人的通力合作才能出厂,这就决定了名表的出厂价格远比流水线生产的手表要高,其精确性和寿命也是后者难以企及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