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台秤结构示意图 机械台秤( 二 )


稷山打饼子的创业者打的每一张饼子上面,都烙有无形的“稷山”二字 。这就是稷山形象,就是稷山名片 。打饼子者笃行不怠、臻于至善的美好品格,为千年古县大美稷山增添了无限光彩 。
麦香醇厚的稷山饼子之所以出名,源于“教民稼穑在稷山、天下粮仓在稷山、天下面食在稷山” 。小麦秉中和之气而生,秋播、冬眠、春长、夏收,恰好经历了一个四季轮回,乃天地间最具中和之气而凝结的五谷精华 。稷山小麦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磨出的面粉,造就了声名鹊起的稷山饼子 。

寺庄村人曹全珍,在运城市区打了42年饼子,从20多岁到68岁,可谓元老级打饼子师傅 。他固守在街市一隅,以稷山饼子为标签,承载了运城几代人舌尖上的美食记忆 。他的店也是运城市区开得最久的稷山饼子店 。
曹全珍说,20世纪70年代末,一袋面粉9块钱,他一次进货就进二三十袋,一个三两重的饼子卖5分钱,那时还收粮票,饼子营生红火而稳定 。他打饼子的工作台上,至今还摆放着一部老式机械台秤 。这是用于称重饼子面团的,见证了他42年间做生意诚信、足斤足两的可贵品质 。他一直坚持老酵发面,啥时吃都是不变的老味道 。
42年来,同一个地方,同一个行当,从风华正茂到花甲岁月,曹师傅坚持本分做人、良心做事,以稷山人特有的质朴和信义,诠释了一个普通劳动者与稷山饼子的光华 。如今,运城的稷山饼子店尽管不少,但很多老顾客宁愿多跑几里地,也要来买曹师傅的饼子 。这个饼子店,荡漾着岁月酿就的一种情怀 。
稷山饼子店还有很多是夫妻店,能够挣钱发家,皆因能吃苦受累 。男人一整天站在炉子边,拿个枣木擀杖,一边敲着有节奏的鼓点,一边擀着面团,一边在炉上烙烤,手脚不能闲 。女人面对众多顾客,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边接钱边装饼子,找钱时脑筋转得飞快,一边卖饼一边还和顾客介绍稷山饼子的亮点,可谓手快、眼快、脑快 。
南梁村杨方斌夫妻二人,扛起铺盖卷走出稷山外出打饼子,一干就是30多年 。他们夫妻二人凭借打饼子挣的钱,在村里盖起高大宽敞的二层楼,在城里买了房,是个有车、有房、有存款、有打饼子事业的新农民 。杨方斌说:“师傅常说,打饼子这一行,精明的不做,不精明的做不了 。用心去做的不多,但如果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做精做好,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早晚有成功的时候 。”
万荣县刘和村63岁的王宏伟,18岁时跟着稷山翟店镇的邓师傅学打饼子,得其真传,王宏伟把发面和火候掌握得恰如其分,一干就是45年 。万荣人打的稷山饼子撂响了万荣,还曾在万荣美食节比赛上获得金奖 。他打的饼子十分可口,成了万荣很有名气的美食 。靠着打饼子,他不仅拿钱让孩子结了婚,还在城里买了车、买了房 。

一招鲜,吃遍天 。稷山饼子产业的发展链条,最初是父带子、子带亲、亲带亲、亲带朋、老乡带老乡这样繁衍开拓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稷山饼子慢慢遍布大街小巷,成为快餐行业引领者之一 。
稷山饼子的打饼子者具有大无畏的“四千”精神:走过千山万水,说过千言万语,想过千方百计,受过千辛万苦 。这“四千”精神的背后,是稷山人永不服输,善白手起家,会发家致富,凭吃苦耐劳,扬家乡之宝,去全国各地讨生意的拼劲 。这是稷山精神,是稷山人打造的一种创业模式,形成很有说服力的致富示范效应 。
稷山县南埝村、三交村、七级村、熏重村等都是打饼子典范村 。南埝村有1000多口人,30年前家家户户都有人在外打饼子,有些人挣钱后改行,眼下还有数百人在外继续从事打饼子产业,真正实现了“小饼子”的“大效益” 。南埝村党支部书记自豪地说:“万丈高楼平地起,等积累下资本,我们还要把稷山饼子这块招牌做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