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转换成繁体字事实证明痴情的总被无情的伤 简体转换成繁体字( 二 )


汉字由繁到简的转变符合汉字的演变规律,是汉字自然发展变化的结果,繁体字与简体字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容易实现“用简识繁”,许多简体字在古代就已经被官方接受并认定为正体 。比如,“礼”通常被认为是“禮”的简体形式,但早在唐朝“礼”就已经被认为是正字 。
简化字对繁体字的改造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其形体构造符合汉字的“六书”理论,经常使用的方法有:保留轮廓和特征,如:飞(飛)、齿(齒);草书楷化,如:长(長)为(為);换用简单符号,如:鸡(鷄)、汉(漢)等 。这些简化字符合汉字的构字特点,并通过类推构造了大量的简化字 。简化字很容易与原有的繁体字对照起来,经过简单训练阅读经典文献并不困难 。此外,当下电脑的普及和科技手段的加持,繁简之间的转化能够瞬间完成,繁体字转化为简化字的准确率已经非常高,不使用繁体字也能阅读古籍 。古典文献学专家张箭介绍,简体字版的古籍比繁体字版古籍要印得清晰,也便宜得多,更利于购买和收藏,对古籍整理也非常有利 。因此,简化字是汉字自然发展的结果,具有中国文化的基因,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
简化字能创造更丰富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不仅包括古代文化,也包括当下创造的各种先进文化 。简化字提高了识字的效率,有利于提高教育水平,提升社会文化程度,为创造更丰富的文化打好基础 。难认、难写是汉字公认的痼疾,鲁迅说,“不费他十来年功夫,就很难跨过 。”钱玄同认为,“汉字的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 。”因此,很多仁人志士力主简化汉字 。
古代读书人多是统治阶层,数量较少,他们穷经皓首只为通过读书博取功名,识字、写字、考证字是其重要任务之一 。近现代以来,科学发展使教育增加了更多传统语文学之外的内容,文字的交际属性被突显 。简化字的笔画数和字数都大大减少,使学习者能用最经济的手段最快地跨越文字障碍,提高交际效率,为其他知识的学习留下更多时间 。知识分子的增加和知识的多样化能更好地促进社会进步,创造出更多优秀文化 。现代的绝大部分作品都由简化字书写,这些优秀作品也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
简化字也可以创作出高艺术水准的书法作品 。临摹古代书法作品,揣摩古意是书法学习的重要路径,因此繁体字在书法界广泛使用,但有人认为书法只能使用繁体字就有失偏颇 。中国对书法的认可固然有形态美的追求,但更多是“意象”之美的崇尚,《兰亭序》的逍遥自然,《祭侄文稿》的悲愤痛楚,《寒食帖》的沉郁苍凉才是它们更大的魅力 。如上所述,简体字在古代碑帖中也大量存在,临帖揣摩也能探寻古意,进而创作出经典作品 。书法大家启功先生和欧阳中石先生的许多经典作品都使用了简化字 。特别是启功先生,他的书法作品多以简化字为主,常采用行草方式书写,增加了飘逸灵动、自然清新的感觉 。
汉字作为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脊梁”,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我国通用的规范汉字大多为简化字,它们在促进文化教育、加速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就,创造了丰富文化 。但是,尚有部分人对简化字理解不够,认为后起的简化字隔断了中国文化 。其实,简化字符合文字形体的变化规律,不会隔断中华文化的传承;源于古代简体字的简化字本身就是古代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