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转换成繁体字事实证明痴情的总被无情的伤 简体转换成繁体字


简体转换成繁体字事实证明痴情的总被无情的伤 简体转换成繁体字


作者:司罗红(郑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汉字的“繁简之争”一直不绝于耳,甚至有人质疑汉字简化之后“親不见、愛无心、産不生、厰空空”,割裂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其实,简体字在古代就已经存在,我们使用的简化字只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其法定地位 。经过历史沉淀、专家整理的简化字,不但符合汉字构形规律,提升了文字沟通效率,而且也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文化 。
中国国家博物馆5月31日发布的《儿童历史百科绘本》收录《汉字,一笔一画写文明》分册 。新华社发
为庆祝建党100周年,重庆市丰都县5月23日组织中小学生开展书法比赛 。熊波摄/光明图片
简体字是古代文字的组成部分
虽然简化字是在简体字基础上整理出来的,但简体字不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出现的,更不是专家在屋子中面壁冥想创造出来的,简体字在历代手写文献中均有出现,是古代文字的组成部分 。比如,“马”的简体形式在东晋王羲之的草书作品中就有出现 。有网友质疑博物馆展品为赝品的所谓“证据”之一,即简体字“乱”更是在北魏时期就已经作为“亂”的俗字而存在 。《颜氏家训·书证》已有“自有讹谬,过成鄙俗,乱旁为舌”的记载,颜真卿所书《颜氏干禄字书》中也标明“乱”是“亂”的俗字 。在欧阳询、米芾等书法大家的碑帖中,简体的“乱”也时常见到 。
简体字与繁体字没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两者并非依次出现,简体字也不都是繁体字的机械简化 。简体字出现的时间非常早,部分简体字甚至远早于繁体字 。例如“虫”一般被认为是“蟲”的简体字,但实际上“虫”作为古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比“蟲”出现的要早得多 。
简体字在古代主要是俗字,通常用于非正式场合的个人信件书写和非正式作品的抄写等 。简体字与常用于印刷和正式场合的正体字形成互补关系 。《颜氏干禄字书》通常将俗字与正字并写,并指出正俗,同时还专门指出俗字、通字和正字的使用范围,“所谓俗者,例皆浅近 。唯籍帐、文案、卷契、药方,非涉雅言,用亦无爽”“所谓通者,相承久远 。可以施表奏、笺启、尺牍,判状,固免诋诃 。”“所谓正者,并有凭据 。可以施著文章,对策、碑碣,将为允当 。进士考试,理宜必遵正体,明经对策贵介经注本文,碑书多作八分,任别询旧则 。”
简体字在古代的使用频率已经很高,王力先生就指出,“简体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汉代民间应用的简体字就不少……宋元以来简体字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当今我们使用的简化字大都是历代相传下来的简体字,它们的出现时间早且在许多文献中都有使用,是我国古代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 。
简化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社会上有部分人认为,由于推行简化字,许多人读不了古书,从而阻断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形成“繁体字文化”和“简体字文化”两个断裂的阶段 。其实,字形的演变并不会阻隔中华文化的传承 。记录中国文化的不只有以楷书为主的印刷作品,也包括手写、手抄等竹牍简帛,还包括镌刻文字的甲骨和青铜器 。汉字历史上也先后出现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正式字体,还有常用的草书、行书等辅助性字体 。虽然这些字体出现的时代不同,使用的场景也有差异,但这些文字都以自身的形体特点与形式,记录和书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构成了独特的中国古代文字体系 。
文字形体伴随历史进程而逐渐改变,特别是由篆书向隶书的演变,使汉字基本摆脱了古文字象形的特点,在文字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这些汉字形体的改变并没有隔断中华文明,同理,繁体字向简化字的形体转变也不会隔断中华文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