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历史悠久,但是仡佬族是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正式命名的 。由于各种原因,仡佬族人数锐减,加上仡佬族是杂居民族,所以仡佬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使得仡佬族的文化有所改变,仡佬族的传统戏剧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仡佬族的传统戏剧丰富了仡佬族人民的生活,那么仡佬族的传统戏剧都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仡佬族傩戏
傩戏在仡佬族各县相当普遍,以涪洋、大坪、镇南、青坪、镇江、石潮、蕉坝等乡最为突出 。演出内容包括表现生产劳动、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范畴,并移植、改编其他剧种剧目 。表演分脸子戏(戴木雕脸壳)和粉子戏(戏剧化装)或者兼有 。
演出时有帮腔和锣鼓等打击乐器,有的也加入唢呐、胡琴伴奏 。必要时还放鞭炮,以烟雾烘托气氛 。每“泼”傩戏有一法师(掌坛师),其余人为门徒和配角,少则5—7人,多则十几人不等 。主要道具有戏装、脸子、兵器、供案等 。
演出时间,一般半堂为7天,全堂为半月,也曾有多到1月或更长时间的 。傩戏演出不择场地,室内室外皆可 。多为白天念经,晚上唱戏 。如单独以念经做法事为内容的活动,谓之为“杠神”,时间1—2天 。傩戏的传统剧目,主要有《龙三女》《罗通扫北》《赵氏孤儿》等 。
仡佬族高台戏
高台戏以搭简易高台演出而得名 。演员身着戏装,化装上台 。有的用丝竹打击乐器伴奏,有的无伴奏 。内容有文戏武戏,又分正戏与小戏(小调) 。正戏剧目较多,包括朝代戏、贺戏、花戏、扫台、打加官、孝戏等 。主要剧目有《秦香莲》《双连帕》等 。青坪、泥高、镇江、喻家等乡都有自己的戏班,每“泼”在15人以内 。
仡佬族板凳戏
板凳戏,别名辅陈戏 。是一种不用戏台,不化装,也不戴脸壳,只需围桌而坐便能开唱的民间娱乐形式 。分角色演唱,配以帮腔,但无动作表演 。演唱时不加入伴奏,唱一折(段)吹打一折(段),有时一句结束也加入吹打 。剧目与高台戏大体相同,只是唱腔各异 。有文戏武戏之分,但武戏亦文唱 。
【仡佬族的传统戏剧都有哪些?】仡佬族傩戏、板凳戏、高台戏是仡佬族传统戏剧,都是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由最初的节日祭祀演变成现在主要用来表演节目 。仡佬族的传统戏剧不仅是丰富了人们日常枯躁的生活,还使得一种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其为仡佬族文化、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都增添了不少色彩 。
推荐阅读
- 侗族牛腿琴的来历传说
- 朝鲜族多元文化中的璀璨一脉:农乐舞
- 中国的声音“活化石”-八音坐唱
- 睿泽名字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 钟表的MSET和REC是什么意思
- 怎样检测自酿酒的甲醇
- 追求快捷方便的美国饮食文化
- 历史悠久的蒙古族丧葬文化
- 土家族六月六“晒龙袍”的习俗
- 东巴教,纳西族的独有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