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民族艺术之花”的苗族蜡染文化

民族是我们中国一个人口比较多的少数民族 , 也是我们中国一个比较古老的民族之一 , 历史已经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苗族的蜡染文化是为生产者自身需要创造的文化艺术 。那么 , 大家对于苗族的蜡染文化是否了解呢?
【被誉为“民族艺术之花”的苗族蜡染文化】接下来 , 就让我们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看看吧!
溯源与传说
苗族蜡染历史悠久 , 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 , 叙述蜡染的起源 。早在秦汉时代 , 苗族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 , 据《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 , 既去蜡 , 则花纹如绘” , 这种蜡染布曾被称为“阑干斑布” 。
宋代五溪地区的“点蜡幔”(蜡染)已很盛行 。明、清时代 , 黔中一带苗族也多用蜡染衣料 。民国年间 , 蜡染盛行于湘西、贵州、云南、川南的大部分苗族中 , 而以贵州的丹寨、安顺、郎岱(今六枝)、普定、惠水等地技艺最高 。大多数地区都将蜡染成品作衣饰 , 湘西地区则用作床单、帐沿、枕巾等 。
丹寨县、安顺县及织金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 , 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坏境中 , 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 古老的蜡染技艺因此得以保留下来 。按苗族习俗 , 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 , 每位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 。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这一技艺 , 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 , 代代传承 。在此状况下 , 这些苗族聚居区形成了以蜡染艺术为主导的衣饰装束、婚姻节日礼俗、社交方式、丧葬风习等习俗文化 。
主要工艺
蜡染实际上应该叫“蜡防染色” , 其灵魂是“冰纹” 。它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天然纤维织物上 , 然后放入适宜在低温条件下染色的靛蓝染料缸中浸染 , 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 , 除去蜡即现出因蜡保护而产生的美丽的白花 。如果仅仅是蓝地白花也不算稀罕 , 那和蓝印花布没什么两样 。蜡染的灵魂是“冰纹” , 这是一种因蜡块折叠迸裂而导致染料不均匀渗透所造成的染纹 , 是一种带有抽象色彩的图案纹理 。
苗族蜡染有点蜡和画蜡两种技艺 。蜡染的制作工具主要有铜刀(蜡笔)、瓷碗、水盆、大针、骨针、谷草、染缸等 。此外 , 蜡染还有制作蓝靛和发染缸等工序 , 各道工序前后连接 , 构成一套完整、成熟的技艺和操作规程 。
随着科技的发展 , 纺织品的种类不断丰富 , 蜡染作为贵州苗族地区主流纺织品的地位已渐动摇 。而伴随旅游业的发展 , 精致的蜡染手工艺制品正被当作特色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 , 同时也亟待得到真正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