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 。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
2、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 。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龙,其形有九:身似蛇,脸似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而我国自古即以农业立国,风调雨顺对于生产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古人极力希冀得到龙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时舞龙和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 。
3、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元宵之夜,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 。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舞龙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主要有龙灯、布龙等 。龙灯也称火龙,这是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种龙舞 。这种龙由篾竹扎成龙首、龙身、龙尾,上面糊纸,再画上色彩 。
4、龙身有许多节、节数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 。每节中点燃蜡烛;有的地方不点蜡烛,而是用桐油、棉纱或灯草做成的油捻 。这种油捻燃烧力很持久,龙灯舞动时五光十色,始终不会熄灭 。下面装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龙前还有一人手举红色绸珠指挥龙舞 。如广东阳江的《鲤鱼化龙》,灵活奇巧,善于变幻,舞龙手身着可开可合的鲤鱼皮,观众起先看到的是一条条戏水之鱼,可随着明快的乐曲突然一变,鱼儿成龙,然后一条口中喷火的鲤鱼跃过龙身,象征鲤鱼跳龙门之意 。
【元宵节舞龙灯的来历】5、布龙也称彩龙,主要在白天表演,节中不燃蜡烛,所以表演时腾飞欢跃,好似江海波翻浪涌,气势非凡雄伟,别有一功 。舞龙时循势连贯表现巨龙盘旋欢腾,动作非常复杂 。有的地方闹元宵,各路龙灯汇集竟达百余条,队伍长达二三华里 。每条龙灯还伴有十番锣鼓,声闻十里,甚为壮观 。在海外,至今仍有许多华人社团保留着耍龙灯的古老传统,常为当地节日赛会演出 。
推荐阅读
- 歌舞娱乐不允许建筑在哪一层
- 十二月早安语录
- 什么是舞龙表演
- 相传我国古代能跳掌上舞的是谁
- 壮族民间艺术舞蹈文化之板鞋舞
- 苗族民间的艺术奇葩“反扳木鼓舞”
- 颇具土家族特色的“八宝铜铃舞”
- 高山族甩发舞的舞蹈形式
- 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高山族舞蹈
- 黎族竹竿舞的渊源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