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年轻人的现状大概都是, 早上总喊困, 晚上都不睡, 明明喊着早睡早起, 一到晚上却经不住游戏、电视剧、约会的诱惑;又或者有的人是拼命三郎, 每天工作到半夜两三点才知道休息 。 下面和一起来看看 。
猝死(Sudden death, SD)是人类的最严重的疾病 。 不同的文献关于猝死的定义不尽相同, 作者认为比较科学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猝死定义:“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 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 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 。 ”
从发病到死亡多长时间才能认定为猝死呢?具体的量化时间目前尚无公认的统一标准, 分别有人认为其从发病至死亡的时间在1小时、6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之内, 有人认为也包括48小时之内的死亡者[1] 。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的时间是6小时之内, 但这仅是一家之言 。 目前公认的是发病1小时内死亡者多为心源性猝死 。
日前, 有一则消息, 一位27岁的二胎妈妈, 因为白天要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 没有时间娱乐, 只有等到晚上孩子们都睡下了才开始刷手机, 如此一来就形成了晚上玩手机到深夜的习惯 。 一次, 她又是通宵玩手机, 早上家人叫她起来吃早饭的时候却怎么也叫不起来, 才发现她已经没有了呼吸 。 经鉴定, 这位女士是由于熬夜、疲劳过度突发心源性疾病耳猝死 。
据统计, 中国人里面, 超过8成日均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 而每年我国就有55万人猝死, 这其中, 长期熬夜是大多数人猝死的前兆 。 很多人看着猝死的新闻, 仿佛这些事例都离自己很遥远, 也有人觉得自己的身体还年轻, 少睡一点没所谓, 白天睡多点补回来就是了 。 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做法, 日夜颠倒的作息会扰乱生物钟, 使内分泌发生紊乱 。 此外, 白天睡太多, 晚上反而越不想睡, 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死循环, 导致熬夜的行为加剧 。
从不同的角度可对猝死进行不同的分类, 如临床上猝死可分为两大类, 即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 。 从病理生理改变的角度可将心脏性猝死分为两种类型, 即心律失常型猝死和循环衰竭型猝死 。 本文仅介绍临床角度做出的猝死分型 。
1.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也称为心脏性猝死, 它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患者突然死亡 。 目前多数人接受的有关心脏性猝死的概念是:“由于心脏原因所致的非预见性的自然死亡, 患者即往可以患有心脏病或无心脏病史, 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一般在瞬间至一小时之内 。 ”心脏性猝死在所有猝死患者中占绝大多数, 长达26年的Framingham Study大规模的研究显示, 在全部猝死患者中, 心脏性猝死占75% 。 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猝死, 见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 。 美国心脏协会研究指出:“25%左右的冠心病患者以心脏性猝死为首发临床表现 。 ”国内文献指出:“在心脏性猝死的患者中, 80%的成人死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关[6]” 。
这类患者是死于急性心肌缺血 。 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后, 突发的心肌缺血造成患者心脏的电活动紊乱, 进而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多为室颤), 此时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心肺复苏或复苏失败, 就会发生猝死 。 急性心肌缺血刚刚发病时最危险, 急性心肌梗死第1小时内发生心室颤动的概率较24小时后高25倍 。 在因急性冠脉综合征死亡的患者中, 绝大部分患者死于发病的第一个小时之内 。 这是由于突然发生的心肌缺血使患者猝不及防, 其心脏电生理活动无法适应这种突发的代谢紊乱, 故容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 。 这个时间段患者往往没在医院, 因此处在生死关头 。 随着时间的推移, 患者通过自我调整, 将逐渐适应这种缺血情况, 形成了新的动态平衡(心电重构), 加上医学干预措施的应用等, 使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逐步下降, 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也会随之降低 。
推荐阅读
- 猝死离我们并不遥远
- 造成猝死的原因
- 四六级准考证号忘了
- 这些类型的亚健康患者容易造成猝死!
- 什么疾病会导致猝死
- 冰糖葫芦放了一天一夜还能吃吗
- 哪天入伏
- 导致哮喘猝死的原因有哪些
- 每年什么时候是森林防火戒严期
- 黄帝陵公祭活动每年什么时候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