芨芨草百科?

芨芨草介绍芨芨草(学名:Achnatherum splendens)是高大多年生密丛禾草 , 茎直立 , 坚硬 。须根粗壮 , 根径为2—3毫米 , 入土深达80—150厘米 , 根幅在160—200厘米 , 其上有白色毛状外菌根 。喜生于地下水埋深1.5米左右的盐碱滩沙质土壤上 , 在低洼河谷、干河床、湖边 , 河岸等地 , 为中等品质饲草 , 对于中国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原区 , 解决大牲畜冬春饲草具有一定作用 , 终年为各种牲畜所采食 , 但时间和程度不一 。骆驼、牛喜食 , 其次马、羊 。在春季 , 夏初嫩茎为牛、羊喜食 , 夏季茎叶粗老 , 骆驼喜食 , 马次之 , 牛、羊下食 。霜冻后的茎叶各种家畜均采食 。
形态特征植株具粗而坚韧外被砂套的须根 。秆直立 , 坚硬 , 内具白色的髓 , 形成大的密丛 , 高50-250厘米 , 径3-5毫米 , 节多聚于基部 , 具2至3节 , 平滑无毛 , 基部宿存枯萎的黄褐色叶鞘 。叶鞘无毛 , 具膜质边缘;叶舌三角形或尖披针形 , 长5-10(15)毫米;叶片纵卷 , 质坚韧 , 长30-60厘米 , 宽5-6毫米 , 上面脉纹凸起 , 微粗糙 , 下面光滑无毛 。圆锥花序长(15)30-60厘米 , 开花时呈金字塔形开展 , 主轴平滑 , 或具角棱而微粗糙 , 分枝细弱 , 2-6枚簇生 , 平展或斜向上升 , 长8-17厘米 , 基部裸露;小穗长4.5-7毫米(除芒) , 灰绿色 , 基部带紫褐色 , 成熟后常变草黄色;颖膜质 , 披针形 , 顶端尖或锐尖 , 第一颖长4-5毫米 , 具1脉 , 第二颖长6-7毫米 , 具3脉;外稃长4-5毫米 , 厚纸质 , 顶端具2微齿 , 背部密生柔毛 , 具5脉 , 基盘钝圆 , 具柔毛 , 长约0.5毫米 , 芒自外稃齿间伸出 , 直立或微弯 , 粗糙 , 不扭转 , 长5-12毫米 , 易断落;内稃长3-4毫米 , 具2脉而无脊 , 脉间具柔毛;花药长2.5-3.5毫米 , 顶端具毫毛 。花果期6-9月 。5-3.5mm , 先端具毫毛 。花、果期6-9月引 。
生长习性及地理分布生长习性
多生于微碱性的草滩及砂土山坡上 , 海拔900-4500米 。
【芨芨草百科?】地理分布
全世界芨芨草属共有23种1变种 , 分为5个组 。
属的地理分布,最北为北纬62°(羽茅、毛颖芨芨草) , 最南为北纬26°(林阴芨芨草) 。就海拔而论 , 分布最低的海拔记录为120m(雀麦芨芨草) , 分布最高的海拔记录为4600m(干生芨芨草和藏芨芨草) 。
根据塔赫他间世界植物区系区划 , 统计了每个区的种数 , 明显看出伊朗-土兰区种类(18/24)是第一位 , 东亚区(14/24)居第二位 。中国有17种 , 横断山脉地区、华北地区和唐古特地区种数最丰富(10种和9种) 。
研究结果表明:
(1)从种的分布格局分析可见 , 横断山脉地区北部、唐古特地区东部和华北地区西部的交汇地是芨芨草属分布中心 。
(2)根据芨芨草属形态特征演化趋势分析和地史学资料推测横断山脉地区北部是芨芨草属的起源地 。
(3)有三条路线向外散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