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苓前妻 苦伶


苦苓前妻 苦伶


新中国成立前后,鼓匠班接到东家雇佣鼓匠的口头协议称为做活 。按照行当规则,班头与请鼓匠的人主要协商做活的工钱,另外还要提出额外条件,给7尺白布和一些零打碎赖的东西,最后还要说明如果晚上“話灵”(室内吹拉弹唱)就得另加工钱 。请鼓匠的人同意后,班头就要赶紧告知做活的人员,按照预定好的日子和确定好的时间到场稳鼓做活 。民国时期,一个鼓匠班做一次活,只能挣到3块银圆;伪满时期,一个鼓匠班做一次活,可得到蒙疆币(大骆驼票子)或满洲币8-10元;改革开放以来,一个鼓匠班做一次活,由几百块钱提高到现在的几干元 。
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还会请两班鼓匠,两班鼓匠一起吹奏是特别红火的 。鼓匠班东西各搭一棚,鼓匠们面对面,唢呐对哨呐吹着,谁也不服谁,这样吹着吹着就“打”起来了 。这边吹《回关南》,那边就吹《走西口》;这边换成《小寡妇上坟》,那边就来一曲《光棍哭妻》,一个比一个吹得有劲 。白天两班鼓匠在棚里“打”,晚上上街还“打”,“三圪节”拔得一个比一个精彩,围观的村里人这下可大饱眼福了,鼓掌声、呐喊声不断 。
白事三天,鼓匠初到称为“稳鼓”,届时唢呐、锣、鼓、镲齐奏,吹打的是悲声嘶的曲调《哭丧》 。唢呐声一阵长嚎,三起三落,高潮迭起,人们听后撕心裂肺、哀思如潮 。稳鼓过后,鼓匠们正式吹奏《苦伶们》《回关南》《小寡妇上坟》《光棍哭妻》等一些悲伦、涕吟、热耳酸心的曲调 。一曲接着一曲,吹奏连续不断 。午饭过后,稍微停顿一下,仍然继续,只到太阳落山才能停止 。
根据人们的作息时间,临近晚上12点,鼓匠们开始打“散鼓” 。散鼓首先要吹打牌音乐《德胜令》,三起三落,接着再吹打《柳青娘》和其他牌子,吹完这几曲,鼓匠一天的活就正式结束了 。
报庙是鼓匠班显示其独到的吹活儿技艺时候 。出发时唢呐三声长嚎,在行走的途中常见的吹打曲调为《叹十声》《王祥卧冰》《方四姐》《尼姑思凡》《鬼拉腿》等 。
鼓匠班“拈香”做活儿形式又与稳鼓、报庙所吹打的乐器有着很大区别,除了原有乐器外,又增加了二人台固有的四胡、扬琴、梅笛 。演奏曲目主要是《十分儿》《八欣》(巴音杭盖》等 。其一声一韵,一拍一节,柔中有刚,和弦悦耳,婉转悠扬,突出了精细吹的技艺,体现了由悲转欢的格调 。后来,随着时代的更替,鼓匠班继承传统音乐形式存在着缺失,“拈香”乐器大都被电子琴所替代,人们很难再听到原汁原味的音调 。
聒灵,也是白事中不可少的程序 。到了聒灵时,鼓匠班就提前请来一两名唱手唱通宵 。到了晚上12点,拉完散鼓,聒灵就要在室内进行 。后来鼓匠班革新,把聒灵改成了现在台上哭灵 。聒灵最常见的伴奏乐器有板胡、四胡、扬琴、梅笛子、梆子、鼓、小锣、像,演唱曲目主要是晋剧《金水桥》《蝴蝶杯》等戏的片段和二人台牌子曲《急毛猴一生泥》以及二人台小戏对唱《走西口》《珍珠倒卷帘》《挂红灯》《卖胰子》《十八摸》《十对花》《打连成》等 。
【苦苓前妻 苦伶】(今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