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片厂制度名词解释 制片厂( 二 )


随着上世纪80年代,进入国产战争片的辉煌时代时,《小花》《黄土地》《高山下的花环》等优秀战争影片横空出世, 打破了“八一厂”在战争类型片一统天下的格局 。
但是“八一厂”还是“八一厂”,吴子牛的《晚钟》,以一部日军投降后 5名八路军战士与遗留在中国的32名日军狭路相逢的故事, 。
它以反战的主题,获得了第39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这让“八一厂”挣回了面子,随后“八一厂”也紧跟打铁,乘势而发 。
从1988年到1998年,先后创作了《大决战》三部曲和在内八部15集解放战争系列巨片 。其中《大决战》的剧本剧本就耗时3年 。动员了当时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兰州5个军区以及海空陆和相关院校、武警部队等,
共20多个军级单位和30多个独立师团单位, 约13万人参加拍摄 。资金军委直接提供 。
这是“八一厂”最辉煌的时候,也是也是国产战争片最辉煌的时刻 。八一制片厂文学部研究室主任张东后来说:“这是无法复制的巅峰 。”
二、西影厂的走向
西影厂跟八一厂不同,它没有八一厂背后的强大资金支撑,西影厂是地方厂,筹建那会,
用的都是最老的设备,就连人才和摄影师都是当时央视调过去的…
人手缺乏,但是任务很重 。
一方面,西影厂要响应文艺创作的大环境,拍摄社会共性的主流片,战争片,
一方面,西影厂要加强西部文化建设,要拍摄具有地方特色的创作题材和类型片 。
01:拍摄对象:平凡的农民
这也注定西影厂跟八一厂把拍摄的对象对准的“英雄”不同,西影厂的拍摄对象是“中国的广大农民”,1958年,西影厂成立那会,新中国六亿五千万的人口,其中农民就占到了5亿 。
农村在中国社会的占有比重,使得新农村题材本来就是被看重的,但“八一厂”的定位是革命战争和建设的斗争生活,这也是的定位“地方制片厂”的西影厂,主动承担起责任 。
西影厂拍的也大多是有浓郁陕西特色和西部特色的西部农村题材电影和少数民族电影 。
02:拍摄主题:民族文化的根
跟庞大格局的八一厂不同,西影厂的任务是要在电影中,塑造西部农民形象,要关注西部人的现实生活,要反映西部人的历史与情感,在作品中寻找文化的根,传递西部人的火炬 。
因此无论是《老井》还是《红高粱》《菊豆》《美丽的大脚》这类反应农村题材,在农村的生活中,寻找到中国文化的根,一直都是西影厂的影视作品在追寻和探索的主题 。
03:拍摄类型:农村电影
八一厂把身心放在庞大的战争片上的时候,西影厂拍摄的是农村电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
不是西影厂不想拍,而是资金条件限制,很难拍出场面宏大的史诗战争片,喜迎产的还是大多以反映人们真实生活的农村电影为主 。
但是吴天明在就任西影厂厂长时,他不愿意局限于厂内的拍摄和合作,他大刀阔斧的提出了改革,旗帜鲜明的提出了“中国西部片”的创作方针 。
西影厂的迅速崛起,成为了中国电影的胜地,与此同时,在西影厂的扶持下,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的迅速成长,
又给西影厂增添了巨大的活力 。
西影厂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大本营,
边疆与西部电影的基地,中国电影美学和艺术创新的生中心 。
无论是走上国际影坛的《红高粱》《黄土地》《老井》还是历史回忆录《霸王别姬》,
西影厂这些年来,对小人物的关注没有改变 。
在着力反映西部大山深处,在伦理道德,封建思想禁锢下的隐忍顽强,竭力冲破各种藩篱的农村人的形象没有改变,在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反思,争取幸福生活的目标下始终没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