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翻译 王如此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翻译( 二 )


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 。”
扩展资料:
《寡人之于国也》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 。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 。
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 。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足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 。
因此,各个诸供为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 。梁惠王也不例外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
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 。
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 。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 。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对,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的不同结果: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 。
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
《寡人之于国也》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