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者:从文章的描述中可以看出 , “我”是一个离开家乡 , 在异乡有了新住处 , 现在四处流浪生活的成年漫游者 。 文章虽然没有直接描述“我”的处境 , 但作为读者 , 我们可以想象“我”在异乡的挣扎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 但如果你想回到童年和家乡 , 你只能是像马尾松一样的“不想长大的孩子” 。 “我”不能让自己回去 , 所以对家乡的马尾松有一种羡慕的感觉 。 马尾松身材矮小 , 原本是生理上的不足 , 被“我”刻意美化 。 这种羡慕和美化的背后 , 恰恰是“我”对自己流浪身份和流浪生活的刻意强调 。
故乡:对故乡的记忆和眷恋是中国文学中常见的写作主题 。 在写作中 , 有一个常见的做法 , 就是抛弃直接抒情 , 采取借物寄托的方式 。 文章中 , 我对家乡的眷恋 , 就在于家乡的松香和马尾松 。 为了让读者读懂含蓄表达背后的感情 , 将小兴安岭高耸的红松和园中人们精心呵护的松树与乡土马尾松进行对比 。 如果单从外貌上比较 , 前两种松树都能激发我们美好的感情 , 但是“矮”马尾松作为我家乡的对象的身体特征被弱化了 , 直接进入了“我”的情感世界 。 所以无论是参天的红松 , 还是精心呵护的松树 , 都只能以客观外化的方式存在 , 不能与我的感情发生碰撞 。 家乡的矮马尾松和它的清香 , 是我脑海中独特的家乡记忆 。
“感动的人 , 不要多愁善感 。 ”文章在写作中 , 以家乡松香和马尾松的味道作为情感的寄托 , 维系着我的乡愁 , 达到了意犹未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