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岩醉亭高三作文是什么
小时候背过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很着迷 。 400字的文章用了“也”的21个字,指挥了全文第一句“诸山环抱滁”的超凡笔法,“醉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川”,成了生活语言中常见的典故 。 去年秋天,我第一次被邀请去滁州,终于领略到了琅琊山的风景如画 。 感觉欧阳修已经写完了这本名山名水,不知道该放在哪里 。
【禹岩醉亭高三作文是什么】不敢相信今年10月又去了滁州,那里举办了第一届以醉翁亭命名的散文节 。 与去年秋天阳光明媚不同,今年秋天的雨是连续的 。 市委宣传部长同时撑起一把伞笑着说,“醉翁亭”写了琅琊山的四季和山中的变化,却没有写在雨中的场景 。 这个“评论”让我意识到了一些事情 。
那天开车出城,在琅琊古道下车步行 。 湿漉漉的宽宽的青石板长约两里,道路两旁,覆盖着浓浓的树荫,空无一人,如进入一个黑暗寂寞的地方 。 有时候可以看到古栈道上的车都退出来了,让人想象遥远的岁月 。 走过一座长满青苔的古石桥,可以看到绿树掩映的亭台楼阁,一群带有苏州园林图案的建筑紧贴着悬崖 。 这是古今闻名的醉翁亭所在地 。
宋初建醉翁亭时,其实只是一座孤立的山亭 。 900多年前,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被琅琊山的美景迷住了 。 他工作了大概两年三个月,感受时代,热爱山川,经常爬这座山喝酒,写诗 。 琅琊古寺方丈曾志贤同情欧阳修的处境,特别佩服他的文采,特地在山腰的嘉盛建了一座亭子,供太守歇息饮酒 。 欧阳修被命名为醉翁亭的时候才四十岁,他的代表作醉翁亭就是基于此 。
在雨中向醉翁亭走去,犹如进入了古文中的空灵境界,有一种超越时空的错觉 。 过了古桥,突然听到水声 。 原来下了好几天的雨,山涧里的水湍急,有银色的水花 。 小溪绕过方石池,池水清澈见底,在欧文被称为“酝酿之泉” 。 试试喝水,很甜 。 不知道这个有铭文的“酿造泉”是不是太守酿造泉 。
近千年来,世事变迁,最早的醉翁亭只能存在于欧文 。 不过还是有山水,有古迹,有醉态 。 人们不希望《醉亭》中的诗画之美消失于世 。
想必是为了满足远道而来的人游览古迹的愿望 。 如今的醉亭已发展成“九院七亭”,又叫“醉翁九景”,都是按照历代欧文的一些意境建造的,远非“太守与客饮于此”的空寂可比的山野孤亭 。 比如门楣上写着“山河之间”和“幽亭一然”这种小院,就是以欧文命名的 。 这一组的建筑大多以“醉”和“醒”为主体,后者如“觉醒园”、“谢杏阁”,似乎欧阳修经常喝醉,必须清醒 。 其实未必如此 。 太守本人明确表示“少喝多醉”“倒在其中一人身上,太守就是醉了”在我看来都是手势 。 他的本意“关心山川”,即使带着一点醉眼朦胧看人生世界,其实也很清醒 。
如今的醉翁亭,位于正门东院,是一座雅致的飞檐亭 。 亭子旁边的石头上刻着篆书“醉翁亭”三个字,石碑躺在它的背上,似乎是喝醉了 。 斜风细雨在亭子内外久久徘徊 。 随即到了亭子后的“二圣贤堂” 。 这个“二圣贤”有几个说法,其中一个比较可信,就是欧阳修和苏东坡 。 有一尊高高的欧阳修雕像 。 走在屋外,突然觉得有些古迹还是“虚”一些,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可以激发对古代的怀念 。 说到底,这也是爱国情怀,我是这么认为的 。
从“二仙堂”到西边的“宝松寨”,进入明代建造的砖木结构窄平屋 。 房子里有两块古老的青石板,嵌在墙壁之间,高六英尺多,宽三英尺左右 。 苏东坡写的《醉翁亭》全文刻在两碑前后,每字三寸见方 。 "欧文·紫苏:“多么珍贵的财富!很珍贵!但在灾难发生的十年里,有无知暴力的人用水泥、铁笔、银钩涂抹古碑,无法分辨 。 这两座巨型石碑,既是历史文明的见证,也是野蛮的印证 。 当游客停下来观看时,他们都为此叹息 。 虽然近几年又造了一个六角形的仿古“碑亭”,对“宝松斋”的古碑进行了加工和拓片,然后又在这里立了一个碑石,但比原来的差了很多,成了不可弥补的缺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