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 高一作文

一大早, 父亲就拿着公文包匆匆出去了, 说是要去乡下某个村调查一个数据 。
我知道, 这是父亲为了写乡镇地方志要进行的一些搜集工作 。 写志实在是很琐碎的文字工作, 除了搜集大量的材料之外, 还要亲自去核实这些材料 。 有时是为了一个数字, 有时仅仅是为了一个村名, 人名, 六十多岁的父亲都要坐车颠簸几十里地到镇里, 然后再步行去村里, 到村民家里调查, 核实 。 有时一去就是十几户人家 。
这本镇志父亲总共花了两年时间去写, 现在已基本定稿 。 总共五十万字, 是父亲一字一字伏案写出来的, 白天去调查, 采访, 晚上回来写 。 别说是老人, 就是年轻人也受不了啊 。 可父亲硬是坚持把它写完, 其间又经数十次修改, 补充, 一遍又一遍, 精益求精 。 到今天, 总算定稿了, 家里的稿纸已是堆积如小山 。 为了这本书, 年迈的父亲不知跑了多少路, 流了多少汗, 费了多少心血, 只想完成平生心愿, 为家乡写一本地方志, 不让这个历史悠久的小镇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 。
父亲写这本书, 没有任何报酬, 却还要饱受别人的不解和质疑 。 因为会涉及到许多历史上的事件, 还会受到一些村民的阻挠和反对, 而作为写志之人一定要实事求是, 不能受外界干扰 。 每到这时, 父亲就常常以司马迁来自励, 下决心不受任何人干扰, 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 “一身凛然歌正义, 两袖清风做真人 。 ”这是他给自己写的座右铭, 也是他一生做人的准则 。
从父亲身上, 我看到了一个普通文字工作者的风范与操守, 看到了一个文人的正直与坚持 。 这就是我的父亲, 一个执着而怀有真性情的人, 不计得失, 不计名利, 默默奉献 。 他让我明白了文人这两个字的内涵, 那就是始终怀有一个“真“字, 怀真情, 讲真话, 有真心 。 他也教会了我该如何去写文, 去做人 。
在我的身边, 还有一位老人不能不提 。 他壮心不已, 老骥伏枥的精神, 他对于文字的痴爱同样让人心生敬意 。 他就是我的姑父 。
今年春节, 惊闻八十六岁的姑父患了胃癌, 医生说最多只能撑几个月的时间 。 去医院探望他, 出乎意料, 他很精神, 一点没有高龄老人患病时的憔悴与衰弱 。 见到他时, 他正戴着老花镜坐在那里, 手里拿着笔在写着什么, 那神态是那么专注, 认真, 连我们进来了也不知道 。
病床上散放着一些打印出来的文稿 。 他说, 他决定在这一两个月时间里赶紧把这本书给出版了, 那样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 原来, 他修改的是他的书稿 。 从他的话里, 我们知道他已经很清楚自己的病情, 对于自己的病情, 他表现的很平静 。 可是, 对于自己的书稿, 他却看的比命都重要 。
我知道, 姑父自退休后, 一直笔耕不辍, 已出版了几本散文集, 诗集 。 对于一位老人老说, 实属不易 。 而现在,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 他依然在文字的田地里无悔的耕耘着 。 这一字一字写出来的, 不是文字, 而是生命 。 这是生命的怒放, 也是思想的升华 。
作为同样喜爱文字的我, 在这些长辈们面前感到惭愧 。 对于他们, 我心里只有默默的敬重与钦佩 。 他们的一生是清贫的, 寂寞的, 但是他们内心却是富有的, 充实的, 完整的 。 文字比人的生命更长久, 他们用心血创造的文字将会在世间流传下去 。
又想起一位从事编辑工作的朋友 。 这件关于他的事, 我是听来的 。 但以我对他的了解, 我相信, 这件事一定是真的 。
一位大领导写了篇稿子, 让办公室人员分别送到了报社和他所在的杂志社 。 送的人临走时反复叮嘱两个单位的编辑, 这篇稿子一字都不能改动 。 朋友看了稿子后, 发现有一处句子不通顺 。 改还是不改呢?编辑的职责是什么?朋友思考了一下, 决定还是要改, 他要履行一个编辑应该做的 。 而报社的编辑却一字未动 。 听说, 后来那个领导虽对他的改动有些不快, 但也表扬了他的敬业与认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