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夏令营2022报名条件 复旦大学夏令营2022( 三 )


尽管一路走来,陈思明累积下不少优异成果,但不可避免地也曾遇到不得不放弃的研究 。
刚进入博士学习时,他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做一个地震可视化的项目:
当时的设想是将地震的震源、震区等进行时空可视化预测,看了很多地震相关的书籍,也非常投入 。
但遗憾的是,直到博三该项目也未能顺利产出成果,陈思明因此面临着改换方向的问题,他开始思考:“我还对哪些领域非常感兴趣?”
最终,他选择了社交媒体这一载体,但此前所作的投入在他眼中,意义仍然非常深远:
虽然表面上看,在第一个项目上投入了很多时间结果却差强人意,但其实反过来想,我通过那个项目把科研的一些基本东西训练好了,虽然没有发出文章,但是该学到的知识都学到了,打下的基础也是比较扎实的 。
而谈到三十出头成为名校博导的“秘诀”,他认为自己和许多科研从业者一样,都是“选择了喜欢的事情,然后更加努力地去做!”这也是他希望能够教会学生们的一种科研态度 。
2020年,陈思明回到母校复旦大学任教,到现在,他的实验室已经组成了几十人的队伍,面对更加年轻的血液的加入,他叫他们“小朋友”,也非常享受融入大家的感觉:
还记得带第一届学生时,我和学生们其实是一起在摸索和磨合,我喜欢和大家“一起玩儿” 。
不过在学业上,陈思明还是希望能够带领学生一起向前走 。
开组会时,他首先会帮助学生定位出必读论文,有时还会帮着搜索相关信息 。此外,他还着重训练学生从审稿人的角度读论文:
我经常问小朋友们:假设你是审稿人,你看到文章主题,会想提什么样的问题来质疑它,或者说你认同其中什么观点?
通过这种反思,学生能够更快更精准地发现自己文章中存在的问题,敏感度提高了,今后自己产出文章或者学习别人的文章时,效率也就提高了 。
不过另一方面,陈思明也常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发现并理解他们的困境 。例如面临就业选择时,他发现学生们常常迷茫:
我以前第一届的小朋友,经常来我办公室集体迷茫,其实我非常理解大家的处境,越往前走,有时候竞争会变得比较激烈,对自己以后做什么事情也不一定很清楚 。
这时候我就教他们说,你可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但你大概率能知道自己不想做什么 。那么反过来,可以先把那些不想做的排除掉,然后剩下的可以归类为自己还比较喜欢的,这时候就还是那句话——喜欢的事情,努力去做就好 。
而对于希望潜心科研的学生,他也在采访中提到了三个必需的品质:
第一是培养独立做科研的能力 。
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固然需要导师、同伴、学者们的帮助,但只有亲身经历过每一个阶段和环节,才能将必要的能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
因此陈思明建议,在第一轮的科研尝试中,应该把一项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尝试一遍,亲身完成,学会独立操作 。
第二是找出明确的研究问题 。
陈思明说:
科研,其实就像是在针尖上舞蹈,这个针尖,指的就是researchquestion必须足够明确、精准到像一个针点一样小,只有这样后续的研究才不会偏离轨道 。
对idea要有品味,怎么样去找到这样准确的科学问题,这个能力是最重要的 。
第三是保持批判精神 。
无论是在确定研究问题之前还是确定之后,科研从业者始终需要不断地看论文、汲取新的养分 。
哪些内容逻辑严密、基石牢固,哪些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深究,这些都要从批判的角度才能辨别出来,因此始终保持批判精神,你才能够在科研道路上一直往前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