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了解藏传佛教 , 首先就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密宗 , 以及密宗的一些相关内容 。
密宗起源于印度 , 是大乘佛法中显密通途的学问 。一般认为在7世纪中叶《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出现后 , 密宗才得以成为独立的宗派 。
大乘佛教的核心:菩提心
印度的大乘佛教 , 在佛陀涅繁后500年到1000间渐渐产生 。追溯到原始佛教 , 其中已经含有大乘思想 。到部派佛教时期 , 众部与上座部各部派都以重视立论著学为主 , 佛教因此逐渐偏重于义理的研究反而远离了佛法的实践 。于是 , 大乘佛法行者重新思考佛陀教化的本意 , 提倡落实以大悲心为基础的菩萨道 。
菩萨道最核心的内容是菩提心——但愿众生皆离苦 , 不为自身求安乐 。它不但要追求自身的解脱 , 还要以出世的心情 , 跳进人间的地狱火坑去拯救众生;不但要度化善人 , 也要度化恶魔 。所以说 , 大乘思想宛如圣洁的莲花 , 不仅长在高远的圣地 , 而且也要在污浊烂泥中开花结果 。
大乘三派与密宗的形成
大乘佛教自创立以来 , 在其发展过程中 , 分成三个派系:
根据般若的思想 , 产生了中观学派;
公元1~2世纪 , 龙树菩萨出世 , 以般若经典为根本 , 造《中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等 , 倡导般若空观 , 破邪显正 , 大树法幢 , 展现大乘佛教富丽宏伟的思想 , 衍生成大乘空宗 , 即中观派 , 这一派成为公元3~4世纪间印度佛教的主流 。
根据唯识的思想 , 产生了瑜伽学派;
公元4~5世纪 , 无著、世亲二大论师出世 , 认为当时印度偏执“一切皆空”为流弊 , 独帜大乘“有”义 , 主张用瑜伽修行的方法达到解脱 , 开创印度大乘“有宗”瑜伽行派 。此派有《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大乘庄严论》、《辩中边论》及《金刚般若论》等五部大论 。
根据唯心的思想 , 产生了如来藏学派 。
这三大学派又可归纳为二类:
第一是“空的” , 叫中观派;
第二是“有的” , 分为唯识的“有”和唯心的“有” , 唯识的“有”叫瑜伽派 , 唯心的“有”叫如来藏派 。
中观学派和瑜伽学派相结合 , 为密宗的形成提供了一套完整精密的理论 。
密宗源流分解图
印度密宗的盛衰
公元7世纪中叶 , 密宗在印度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派 , 最初流行于印度西南、德干高原 , 后来又传向印度南部和东北 , 以超觉寺为中心 , 由于当时波罗王朝的大力支持而飞速发展 。
直到11世纪 , 西亚突厥系的伊斯兰军队侵入南亚次大陆以后 , 密宗分出了时轮教 。时轮教认为 , 现实世界就像时间的车轮一样 , 倏忽即逝 , 只有信仰宇宙的绝对者——本初佛大日如来(Adibuddha)才能从现在、过去、未来三世限定的迷妄中解脱出来 。时轮教使印度佛教变为一神论宗教 , 但这已是印度佛教发展的最后阶段了 。在时轮教出现后不久 , 中印度的佛教寺院受到入侵军队的彻底摧毁 , 佛教在印度也就衰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