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用数据 文学批评的底线和意义

文学批评的底线和意义是什么?作者:杨丹丹(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我来为你解释一下文学批评的底线和意义?希望下面能有你想要的答案 。我们来看看吧!

文学批评用数据 文学批评的底线和意义


文学批评的底线和意义作者:杨丹丹(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十年前,《纽约时报》描述了大数据技术对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影响,认为“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但并未引发大规模讨论和预期的轰动效应,受访者寥寥无几 。这种平静说明人们已经适应并融入大数据生活,不再感到陌生和惊讶 。“大数据”已经从一个全新的学术概念、政策体系、发展战略,变成了某种生活常识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也改变了文学创作,产生了新的文学形式和相关数据 。比如游戏文学,界面文学,网络文学 。这些文学的写作主体、叙事内容、审美原则、传播机制和读者接受都发生了创新 。可以说,大数据技术对文学生态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
【文学批评用数据 文学批评的底线和意义】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献进行定量统计研究是否可行?
为了应对这些新变化,文学批评需要及时调整批评方法 。这也是文学批评技术化转向和文学计算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数据”是指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文献电子化产生的数据,具有体积小、易分析、好管理的特点,体现在各种类型的文学数据库和文学研究数据库中 。比如鲁迅文学作品和研究资料数字化后形成的鲁迅文学数据库和鲁迅研究数据库 。
而“文学大数据”是指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文献在互联网、物联网、社交网络上传播产生的文学数据,具有体量大、动态性强、类型多样、提取难度大、价值密度低、管理难度大等特点 。比如一部文学作品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上传播后,会对作品产生海量评论,包括图片、音乐、链接、表情、弹幕、赞等数据 。通过分析这些大数据,可以得到读者的年龄、职业、地域,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与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一致,中外哪些文学作品与这部文学作品所讲述的故事相似,读者是否喜欢这类文学作品 。这些海量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单靠人工很难完成,需要相关计算技术的支持 。因此,文学计算应运而生 。
简单来说,文学计算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定量和统计的方式对文学进行研究,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 。文学计算广泛应用于古代文学研究,尤其是唐诗和明清小说的研究,涉及版本考证、作者认定、人物作用分析等 。比如80年代,陈达康、钱峰等人提出了文献研究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概念,用定量统计的方法研究《红楼梦》 。通过统计词频、词长、段落长度的变化,验证《红楼梦》作者,分析其审美特征 。但限于计算技术,只分析了《红楼梦》一部作品 。直到新世纪,随着计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文学计算理论的普及,文学计算才大规模兴起 。刘石、赵薇、王鹤等一批学者在这一领域深耕细作,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推动了国内文学计算的发展 。
大数据介入文学批评,可能会带来思维的改变 。
文学计算不仅是批判方法的转向,更是批判思维的转变 。首先,从主观理论构建到客观数据论证 。一般来说,文学批评注重文学理论和审美建构,阐释的对象主要是单一或同类型的文学作品 。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性,难免形成视野盲区,理论的有效性也经常受到质疑 。比如,文学批评在建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时,往往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为例 。这样得出的观点可以适用于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但不一定适用于中国现实主义文学 。换句话说,由于缺乏大规模的文学作品,文学批评的理论和美学建构只契合了一小部分作品,不可能真正建构一种普遍适用于“世界文学”的理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