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大运河曾流经六合 明清江南大运河( 二 )


另一项重点工程是从盱眙县和泗州汴河挖一条距离短、地势平坦、治水好的新运河到淮口东岸的龟山,再从泗州向东南入河,经过周振(今江苏仪征)和扬州的天长、六合,从而彻底避开淮河下游和韩沟运河的各种水运 。唐太宗元年(712),宗瑞命刺史魏主持修建河,引淮河从盱眙县圣仁山(今洪泽龟山)经港通扬州 。由于运河修建在盱眙和扬州之间,其通过能力不如现有的从淮河进入韩沟的路线,所以这条直河很快就被废弃了 。直到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面临水运问题,宋徽宗下令修何明河,北宋的河道专家也走了一条与何志河相似的路线,只是进了河口,改走当时主管水运的江淮航运使站和扬州以西的周振 。这条新运河在今天的南京六合区有几十公里长 。
后人对“王宇河”的记忆
然而,这条有效解决了长江与淮河间水运问题的大运河新通道并没有持续多久 。明河通车仅20年,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南下攻占都城东京,惠、秦皇帝相继被俘 。后来江淮地区宋金长期混战,永济运河、汴河等连接南北的大运河逐渐淤塞废弃 。江淮之间的这条浅水余明河,除了盱眙和六合-仪征两个河段的河水长期保持流动外,其余河段已经消失 。
然而,历史上流经今天南京的中国大运河的唯一通道,很快就在史书和文化记忆中默默无闻了 。作为古代社会人力、财力和科技智慧结晶的何志和余明两条人工运河,通过口口相传和民间信仰,也与几代人之前江淮古水道的隐秘记忆交织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一系列关于王宇的记载和传说 。
【唐宋时期大运河曾流经六合 明清江南大运河】明清史家及其著作,如顾《天下之国病书》、顾祖禹《读史记纪要》等,对河仅有所触及,但已指出所谓河是“直河”“会明河”的老路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宿迁、淮安、扬州等地的京杭大运河屡遭水患,水运常年难以维持 。一些水利专家重新研究了沿旧路从洪泽湖南岸的盱眙地区到六合和仪征地区重开王宇河的可行性 。其中,学者魏源为解决淮安水运拥堵问题,实地考察了王宇河,撰写了《夏河水利论》一书 。他认为:“淮河上游入河之说,没有盱眙、天长、六合的王宇,经过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次 。没有河形,要挖二三百里的新河 。随着清末海运和铁路运输的兴起,传统的水运中止,京杭大运河的地位下降 。这条“王宇河”背后的千年运河逐渐被人们遗忘 。(罗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