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中制改革的原因 明朝中后期什么改革


明朝开中制改革的原因 明朝中后期什么改革


1、原因和影响:明朝洪武时期为了防卫瓦剌和鞑靼对中原的袭扰,设立九边进行防御 。由于九边距离帝国的统治中心遥远,后勤补给困难重重,为了减少这种负担,洪武帝(洪武三年)与山西商人达成了一个协议,山西商人向大同、居庸关等几大边关要塞输送粮食,山西商人获得了合法贩卖“官盐”的资格 。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减轻了朝廷补给九边的负担,但是却损失了相当大份额的盐税 。山西人商人不仅获得了河东盐池的盐引,也迅速的垄断了两淮的盐引 。帝国虽然节约了每年九边的500万石的后勤供给,却也损失了大规模的盐税,在更大程度上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简单地说,明初是商人把内地的粮食、粮仓运到边防,然后官府以什么来补偿呢?给你盐引,相应的运多少粮食给多少盐引,然后拿这个盐引到盐场去领盐、去销售,商人赚的是差价(输粮换引),这个叫开中制 。所谓盐引,就是垄断运销盐的凭证 。
2、明代开中制的兴衰史可明显地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开中制的肇始阶段,以纳米中盐为主要内容 。自太祖时起,便置局设官,派专人管理盐务,并特别规定开中时要缴纳以米为主的粮食作物(应该看到,缴纳米麦等粮食作物在“以农为本”的封建社会中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时尚属创业阶段,所以分类不细,部门不全,且当时主要是为了解决长途输送粮食的矛盾 。
3、第二阶段,为开中制继续发展并鼎盛的时期,也是开中制因损、变革、更替最为激烈的时期 。以折色开中;设常股和存积之制;剥削灶户、以余盐补正课之不足为三个主要内容 。
4、首先是开中折色之制 。开中初期,缴纳米麦,谓之本色 。永乐后期,纳钞、银、马、茶、帛、铁等形式逐渐取代了纳米,谓之折色 。仁宗时,以钞法不通,因此以户部尚书夏原吉所请准许纳钞中盐 。初仅偶而为之,为流通钞法的暂时补救措施,后来便一发不可收拾,至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副都御史鄢懋卿整顿盐法时,大肆搜括,折色开中遂登峰造极,不可遏止 。表面上,国库充盈,然招致的是粮仓空虚、商屯尽废、边储无积粮的恶果,这实际上是“涸泽而渔”的作法,是不可取的 。
【明朝开中制改革的原因 明朝中后期什么改革】5、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明中叶以后,开中商人分化为边商、内商、水商,分别承担报中、守支和市易的任务,前面所提及的报中、守支、市易均由边商完成的这一盐业运行体制已被打破,报中、守支、市易三个环节已分别独立 。加之势豪占中,对奏买余盐进行垄断,形成“内商坐致富饶,而边商益困”的局面,作为输粮边地、商屯开垦主体的边商在此过程中遭受了致命的打击,边商无利可图,于是商屯尽废,开中之崩溃已不可挽救 。
6、第三阶段,为开中制彻底衰亡阶段,以内商演变为包销商和纲运制的出现为主要内容 。纲运制标志着我国盐法中商人包销制的最终确立,这一改革本是为了挽救开中危机而作的最后努力,结果却导致了开中制的被取代 。从此,结纲行贩的内商开始垄断了盐的运销全过程,成为清代运商的前身 。
7、前述余盐之行,边商遭受了重大打击,因此有人主张起掣河盐 。“所谓河盐者,沿河径自超掣,不上堆也”,即具有不上廪,在河径自超掣,易支、获利捷等优点,封建国家乐得以此作为边商的特殊优待:“内商安坐,边商运输,故掣河盐以惠边商耳 。”从而,优待边商,而内商则遭受重大打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