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全篇翻译 师说原文( 二 )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师说》注释1、学者:求学的人 。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所以:用来……的 。道:指儒家之道 。受:通“授”,传授 。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惑:疑难问题 。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知:懂得 。
4、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 。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
6、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
7、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
8、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 。知:了解、知道 。
10、是故:因此,所以 。
11、无:无论、不分 。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
13、师道:从师的传统 。即“古之学者必有师” 。
14、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
15、犹且:尚且 。
16、嘉:赞许,嘉奖 。贻:赠送,赠予 。

师说全篇翻译 师说原文


《师说》赏析文中虽也正面论及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为师等问题,但重点是批判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就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要精神看,这是一篇针对性很强的批驳性论文 。
文章开头,先从正面论述师道: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标准(以谁为师) 。接着,就分三层从不同的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
先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指出圣与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从师而学;再以士大夫对待自己的孩子跟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小学而大遗”的糊涂作法;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与士大夫耻于相师作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智不及他们所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 。
文章的最后,交待作这篇文章的缘由 。李蟠“能行古道”,就是指他能继承久已不传的“师道”,乐于从师而学 。因此这个结尾不妨说是借表彰“行古道”来进一步批判抛弃师道的今之众人 。“古道”与首段“古之学者必有师”正遥相呼应 。
《师说》创作背景《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 。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 。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 。
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 。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