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吃人的含义 狂人日记想表达什么

《狂人日记》的“吃人”指的是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全文通过描绘患有迫害恐惧症的狂人的内心世界 , 表现出封建礼教对人的压迫与束缚 , 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社会病态 , 表达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 。
【狂人日记吃人的含义 狂人日记想表达什么】

狂人日记吃人的含义 狂人日记想表达什么


《狂人日记》创作背景1915年 ,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 这被视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1916年 , 《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 , 并在次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 这两篇文章轰动了国内文化界 , 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檄文 。
鲁迅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已产生以文艺来改造国民性的思想 , 并付出了许多实际的行动 。他在十年前所发表的几篇文章 , 如《人之历史》《文化偏至论》《科学史教篇》和《摩罗诗力说》等 , 其意旨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基本契合的 。
1917年8月9日 , 鲁迅应钱玄同之邀 , 答应其为《新青年》写文章 , 并在1918年4月完成《狂人日记》的创作 。在创作《狂人日记》之前 , 鲁迅曾经看过大约百多篇外国文学作品 。《狂人日记》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 , 作品中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 , 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 , 也必然地体现了作者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 , 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 , 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
《狂人日记》人物介绍狂人
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人 , 是鲁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 。小说中 , 狂人异乎常人的思想行为特征导致了他在生活环境中受到排挤、敌视 , 被认为“有病” 。狂人的怪异言行是彻底而纯粹的 。狂人在日记中所叙述的环境缺乏写实性 , 却一语道破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社会本质 。作品中的狂人 , 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 。鲁迅明写狂人的狂态 , 实际上笔笔触动的都是读者思考时代、社会、人生真谛的心弦 。狂人不是一般典型性格 , 他是象征性的 , 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 。
狂人日记吃人的含义 狂人日记想表达什么


《狂人日记》赏析《狂人日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狂人内心世界的表白 。狂人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吃人 , 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 。狂人被关起来 , 拒绝家人送来的饭菜 , 拒绝被医治 , 一直劝说周围人不要再吃人 。直到最后狂人发现 , 也许自己就曾在无意中吃过自己妹妹的肉 。绝望中的狂人发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 , 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 。
小说通过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 , 将矛头直接指向保守的传统文化 。“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 , 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 , 这是狂人对自我的评价和反思 , 也是自己对前途的绝望 , 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小说的结尾“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实践性的探索 。
在狂人看来 , 现实中的人都是有罪的 , 只有孩子是纯洁的 , 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 , 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 就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 , 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 , 而且还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 , 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