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泥鳅的养殖技术大全( 二 )


3.放养密度
建议台湾泥鳅苗放养密度在3-5万尾/亩 , 选择大小均匀、饱满有活力的泥鳅苗 , 可套养鳙鱼10-20尾/亩、白鲢15-30尾/亩 , 用以调节水质 , 防止蓝藻爆发 。
4.投喂管理
由于台湾泥鳅的惰性以及喜游边性 , 为保持台湾泥鳅长势均匀 , 饲料沿池塘四周进行投喂 。建议放苗后的前一个月投喂粉料和小破碎饲料 , 一个月后可饲喂小粒径浮水料 , 预防泥鳅翻肚及肠道疾病 。
在饲料选择方面 , 由于台湾泥鳅生长速度快 , 营养需求高 , 更需选择营养均衡、蛋白优质的配合饲料 , 选择大厂家口碑好的配合饲料 。不建议使用草鱼料、罗非鱼料等其它鱼类配合饲料饲料 , 由于食性和品种差异 , 没有针对性 , 不利于泥鳅的营养均衡与健康快速生长 。
注意事项:每天实际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温度、水质等情况做出调整 , 为了及时了解台湾泥鳅喂料量 , 建议在池塘四周设置4-6个喂食观察盆(如图3) , 以30分钟左右吃完为宜 。在7-9月高温季节 , 建议每半个月停料一天 , 以调节泥鳅肠道健康 , 降低肝胆负荷 , 预防肠炎以及肝胆疾病等 。此外 , 建议每10天拌EM菌投喂一次 , 以增强台湾泥鳅免疫能力 。
三、病害防治
台湾泥鳅抗逆性强 , 病害较少 , 但由于在养殖过程中投料量大 , 粪便、残饵多 , 尤其到了高温季节 , 水质容易败坏 , 引发各种疾病 。台湾泥鳅常见病害有:鳅苗气泡病、白嘴白尾病、烂皮烂身病、肠炎等 。
1.气泡病
症状:气泡病主要发生在鳅苗阶段 , 由于水中溶氧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 , 易导致气泡病 。病鳅肠中充气 , 腹部鼓起 , 浮于水面 。
防治措施:发病重池 , 可用食盐水全池泼洒 , 浓度1g/L,或加入新鲜水体 。平时投饵要注意少食多餐 , 并加强水质管理 , 可以预防此病的发生 。
2.白嘴白尾病
症状:病鳅从吻部到眼前的一段皮肤呈现乳白色 , 唇肿胀 , 嘴部周围的皮肤腐烂 , 可看到有絮状物粘附在嘴部 , 病鳅成团聚集在池边 。
防治措施:外泼聚维酮碘溶液 , 连用2-3天 , 同时配合内服氟苯尼考、黄连解毒散与黄芪多糖、多维等 , 要连喂3-5天 。平时的管理中要定期使用增氧改底药物及EM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 , 改善池塘水质 , 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定期使用消毒剂给水体消毒 , 定期内服黄芪多糖、多维之类的保健药品 。
3.烂皮烂身病
症状:泥鳅身体两测 , 腹部 , 尾部 , 鳍根部 , 肛门等部位的皮肤发炎 , 水肿 , 表皮脱落 , 出血 , 皮肤溃疡、腐烂 , 严重的肌肉腐烂 。溃疡灶容易感染车轮虫等寄生虫 。有的泥鳅并发肠炎病 , 肛门红肿 。病鳅食量减少 , 消瘦 , 出现死亡 。防治措施:内服氟苯尼考、肝胆康与三黄散 , 连用3-5天 , 外用戊二醛 , 聚维酮碘 , 二氧化氯等 , 任选一种 , 全池泼洒 。每天一次 , 连泼3次 。可适度换水 , 改善水质 。加强管理 , 降低养殖密度 。
总之 , 台湾泥鳅病害防治的原则是以防为主 , 治疗为辅 , 以减少经济损失 。
四、日常管理
1.要防止泥鳅浮头和泛池 , 特别在气压低、久雨不停或天气闷热时 , 如水质过肥则极易浮头泛池 , 应及时更换新水 。
2.巡塘管理:平时要坚持早、晚巡塘 , 主要查验水质 , 看水色 , 观察泥鳅活动及摄食情况等 , 发现活动能力差或死鳅应及时带鳅检查 。
3.水深管理:寸苗养殖第1个月水深控制在0.8-1米 , 中苗养殖第2-3个月水深控制在1-1.5米 , 成鳅养殖第4个月水深控制在1.5-2米 。水温低于10℃ , 可将水深加到2.5米进行越冬 , 且保持增氧 。水温高于30℃ , 可抽井水进行降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