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泥鳅的养殖技术大全

台湾泥鳅是指台湾本土泥鳅与大陆泥鳅混合杂交的品种 , 相比于普通的泥鳅 , 台湾泥鳅生长速度明显要快上许多 , 从3至5厘米的寸鱼到可上架出售的成鱼只需短短的三个多月时间 , 再加上泥鳅本身肉质细嫩 , 营养价值高 , 深得消费者的喜爱 , 养殖户热情高涨 。目前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带以及广东省东部地区的揭阳、汕头、汕尾等地区进行规模养殖 。
由于台湾泥鳅作为近几年新兴的一个水产养殖品种 , 部分养殖户对台湾泥鳅生活习性、饲养环境以及病害防控不是十分了解 , 在养殖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 , 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 最终导致亏损严重 。本文将通过对台湾泥鳅的生长特性、养殖模式以及病害防治等多方面展开介绍 , 希望能对养殖户提供一些技术性的参考 。

台湾泥鳅的养殖技术大全


一、生长特性
1.底栖性
台湾泥鳅属于温水性底层鱼类 , 喜欢栖息在池塘四周的浅水区域 , 或是腐植质多的淤泥表层 , 或在杂草多的地方活动 。
2.喜温性
泥鳅适宜水温为15-30℃ , 最适水温为25-27℃ , 当夏天水温超过30℃、冬天水温低于10℃时 , 台湾泥鳅的摄食会明显下降 。
3.耐低氧
台湾泥鳅的耐低氧能力远胜于其它养殖鱼类 , 这主要跟台湾泥鳅特殊的呼吸方式有关 。台湾泥鳅除了鳃呼吸以外 , 还能通过皮肤、肠道进行呼吸 , 在池塘精养的其它养殖鱼类因缺氧而发生死亡时 , 台湾泥鳅仍能正常活动 。
4.善逃逸
台湾泥鳅很善于逃跑 。春、夏季节雨水较多 , 当池水涨满或者池壁被水冲出缝隙时 , 泥鳅会在一夜之间全部逃光 , 或钻进池塘壁缝里 , 尤其是在水位上涨时会从进出水口逃走 。因此 , 务必加强防逃管理 。检查进出水口防逃设施是否完好 , 池塘壁是否有缝隙 , 要及时排水 , 防止泥鳅逃逸 。
5.食性
台湾泥鳅属杂食性鱼类 , 常摄食水蚤、蚯蚓、水草以及底泥中的微小生物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 , 可以堆放鸡粪和牛、猪粪等方法(需要进行生物发酵) , 繁殖生物饵料 , 投喂商品饲料可以加快其生长速度 , 提高养殖效益 。但台湾泥鳅特别贪食 , 建议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 , 以免泥鳅因吃得过饱而妨碍肠的正常呼吸 , 最后导致消化不良 。
6.养殖周期
台湾泥鳅与普通泥鳅相比 , 最大的特点是生长速度快 , 养殖周期短 。在正常水温下 , 台湾泥鳅从寸苗养至成鳅的时间一般在120天左右 , 具体情况还应结合苗种质量、饲料营养水平以及池塘日常管理而定 。
二、养殖技术
1.水质选择
台湾泥鳅对水质要求不高 , 井水、河水、湖水、地下水、自来水都能适应 , 然而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对泥鳅生存和生长不利 。
【台湾泥鳅的养殖技术大全】除水质外 , 土质对泥鳅质量也有较大影响 。在以沙土为底质的水域中养出来的泥鳅 , 体乌黑 , 脂肪少 , 骨骼硬 , 肉质较差;在黏土底质的水域中养出的泥鳅则体黄色 , 脂肪多 , 骨骼软 , 味鲜美 。所以 , 最好应选择含丰富腐殖质的黏土底质的地方进行泥鳅养殖 。
2.池塘选择
养殖台湾泥鳅 , 池塘不宜过大 , 以5亩以内为宜 。池塘需整修池埂、田埂 , 加设防逃设施 。要求池埂高出水面30厘米 , 水深1.5-2.5米 , 池边无杂草 , 做成斜坡状 , 四周池壁无缝隙 。池塘内可配2台叶轮式增氧机(一台备用) , 一台水车式增氧机 。等泥鳅长大至100头/斤左右规格后 , 可在池塘中种植水葫芦、空心菜等漂浮性水生植物 , 占池面10%左右 , 起到遮阳、吸收水中过剩养分的作用 , 吸引水生昆虫作为泥鳅活饵料 。水生植物的嫩根、嫩芽也可被泥鳅摄食 , 以增加营养供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