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悯农给孩子启示

告诉我们:劳动果实来之不易,我们应该节约食物,反对铺张浪费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语近意深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

悯农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悯农给孩子启示


《悯农二首》原文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悯农二首》注释⑴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这两首诗的排序不同版本有分歧 。
⑵粟:泛指谷类 。
⑶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
⑷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
⑸犹:仍然 。
⑹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
⑺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
⑻皆:都,都是 。
《悯农二首》翻译其一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
其二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悯农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悯农给孩子启示


《悯农二首》创作背景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这组诗是李绅为向时任集贤殿校书郎吕温求荐而作,可推定大致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 。
《悯农二首》赏析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