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的原因总结 明朝灭亡原因分析( 二 )


朝军队自然无法幸免 。据历史记载,当时驻守京师的军队有10万人大疫过后
加之,明末军队腐败严重,军心本就涣散,经此大疫,更是溃不成军 。
李自成率军攻打北京城时,当时的守城将官不得不低声下气求人守城,仍“逾五六日尚未集”最后连三四千宫中的太监都上了城墙 。
三、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
南北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也从另一方面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来自南方的农民起义者获得了统治权力 。成为了新的统治阶级 。建立了明朝 。
由于地缘的关系和阶级出身的关系 。来自南方的政权的佃农和贫农不可避免地要对地主阶级进行大规模的打压 。
政府对北方实行严厉政策,快速地恢复了经济生产,同时也埋下了一种对朝廷的仇恨心理 。
封建王朝时期,党同伐异,结交同乡成为官僚集团中维护权益最有效的保障方式 。
北方士大夫由于经过金元两朝统治、文化水平远落后于南方,尤其是八股取士之后,大量南方士大夫阶层通过科举进入了官僚地主统治集团 。北方地在朝廷斗争中毫无优势,却成为牲品 。
因此北方地主阶级对皇帝和国家都非常仇恨 。在国家强盛时期,北方的地主阶层坚忍不发,但到了国家危亡之时,北方地主的破坏性就开始显现了 。
李自成进入北京,几乎没有遇到激烈抵抗,而清军入关,地主更是公开投降 。清初投降的明朝官员中,90%以上是北方籍的官僚,他们不仅帮助清朝稳固了北方的统治,而且帮助清军南下对南明小朝廷进行攻击 。
南北地主阶级的矛盾,加强了明朝内部统治阶层的分裂使得明朝加速灭亡 。
明初,朱元璋设计了勋臣官僚藩王之间的政治平衡 。靖难之役后虽然朱棣自己是藩王逆袭但朱棣承袭朱允炆削藩政策,而且几乎将藩王一棍子打死,将明朝的王彻底圈养起来 。
在朱棣之后藩王势力退出江湖,为了重新建立政治平衡 。永乐启用太监势力,初步建立勋臣官僚太监之间的政治平衡 。
这种政治平衡一直维持到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明初勋臣集团几乎全军覆没 。
三角稳固平衡政治一下子被打破,而后代宗和复立的英宗以及以后阜帝无法建立新的势力达到三角平衡 。
因此,在土木堡之变后只能有太监和官僚之间的勉强维持平衡 。
两级平衡显然不如三角平衡那么有效而稳固,因此常常出现极端现象,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即出现太监官僚之间的党争以及偶尔的合作 。
实际上,太监作为近臣只是皇权的延伸,这股政治力量先天性缺少自主权,因此,土木堡之变后,官僚集团迅速庞大 。
土木堡之变造成的明朝政治上的第一次大失衡成为公认的明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不稳固的两级政治平衡一直持续到崇祯初一初立的崇祯以极端方式彻底踢出魏忠贤为的太监政治势力 。
从此,大明王朝彻底政治失衡,官僚机构Q-家独大,官僚集团如同癌细胞一样肆无忌惮的快速增长吞噬着大明王朝 。
崇祯自己觉得很累,原因是他自己打破了这种政治平衡 。他自己一个人要作为一股势力对抗几万官僚集团势力,不仅累而且力不从心 。
崇祯做任何一件事都感觉阻力大,他慢慢不信任任何一个人!崇祯17年间,一共19位首辅 。
平均任职不到一年 。崇祯本身急躁是一个原因,但最大原因是政治失衡导致文官集团和阜权集团已经有对抗!崇祯向文官筹款20万两不得,但闯军在北京却可以向同一批人压榨出7000万两 。
同时崇祯使用的内阁,并没有出现很多有名的人 。
明亡后内阁以及原阁员仅范景文殉国,大多数活着的文臣没有殉国更没有抗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