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历程,鲁滨逊有着怎样的人生态度

从1719年的《鲁滨逊漂流记》开始,“荒岛文学”便被正式确立为一种文学类型(也有人认为“荒岛文学”的开山之作是莎士比亚的《暴风雨》) 。
小说一经出版,便获得了一致的好评,对当时的读者而言,这样的小说题材是新鲜的,人被迫到了一个前文明时代的荒岛,他应该怎么活下去?构成了此类题材最大的卖点 。
由小说改编的这种篇幅的侧重当然是为了电影效果,落难与获救在篇幅上会是从简处理 。可是这样的安排会让小说或电影变得不可信,因为它没有去展开处理主人公失踪的这些年对自己或周围的人造成的影响 。
如何去愈合这道时间真空造成的伤疤,这是主人公获救后要面临的更大挑战,大部分“荒岛求生”的小说和电影都有意或无意忽然了这一点,所幸的是,《荒岛余生》这部电影拍了出来 。
关于时间,这部电影有一个重要的意象:钟表 。
钟表在人类文明史上扮演着非同一般的角色 。在芒福德的《技术与文明》中,他向我们展示了从14世纪开始,钟表是怎样使人变成遵守时间的人、节约时间的人和现在被拘役于时间的人 。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漠视日出日落和季节更替,因为在一个由分分秒秒组成的世界里,大自然的权威已经被取代了 。正如芒福德所指出的,自从钟表被发明以来,人类生活中便没有了永恒 。
【鲁滨逊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历程,鲁滨逊有着怎样的人生态度】所以,钟表不懈的滴答声代表的是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的日渐削弱,虽然很少人能意识到其中的关联 。也就是说,钟表的发明引入了一种人和上帝之间进行对话的新形式,而上帝似乎是输家 。也许摩西的“十诫”中还应该再加上一诫:你不可制作任何代表时间的机械 。
毁掉一个文明人的最致命一击便是剥夺他对时间的观念 。所以电影中,钟表坏了 。
早期的人类文明信奉的是泛灵论,万物有灵是我们祖先的世界观 。查克置身于蛮荒之地,他在心理上也出现了“返祖现象”,孤独让他自觉选择了“退化” 。文明人与孤独相遇时,原来是如此不堪一击 。
不管遇到什么,我都要活下去!
“活下去”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极为质朴,但值得让人敬佩 。
正是这种生存意志,查克活了下来,也是因为这种生存意志,人类历史才走到现在 。大难不死的查克反倒悟出一种阔达,这无疑是他的一次重生 。
最后,察克站在十字路口,影片的镜头拉长,远景之下人是显得那么渺小 。察克望向一个方向,然后又转身望向另一个方向 。。。
影片的结尾,镜头再次拉近,定格在察克的脸上 。这张脸看不出痛苦,也没透露出快乐,最后选定了一个方向,眼神里透出一种乐观坚毅 。人生总在失望和希望之间更迭,而生活仍将继续 。
如此看来,也许人间本身就是一个荒岛,根本就不存在救赎这一说 。“荒岛余生”,“余生即荒岛”,我们能做的可能只是在这个荒芜的世界中,选择一个路口,然后一往无前地走下去 。
所谓的余生,其实只是在承受着自己选择所换来的结果罢了 。这是一个死里逃生的人对生命的不舍,从这个角度去解读,《荒岛余生》实则是一曲生命的礼赞,让我们活在当下,做最好的自己 。
人生,是一段希望与失望不断更迭的路 。我们懂得珍惜时,总是在失去以后 。平静的生活就是拿来打破和改变,通常都会从某个习惯开始发生 。
有人开始越活越洒脱,有人婚后出轨,有人事业陷入迷茫和愤怒,有人一边安于现状,一边暗自骚动不安,等等等等 。他们都只是想做出一个改变,做一种选择,逃离生活的荒芜,尽管有时候用错了方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