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评价鲁迅完整 鲁迅和胡适是什么关系

两人都是不同派别知识分子的代表,曾互为知己却最终形同陌路 。两人之不甚相容不在于私怨,而在于不同的身份与处境 。
激进的资产阶级左翼知识分子和温和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同处在在那样一个中国,注定分道扬镳 。
在中国的现代史上,这两派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前者多留学日本如:陈独秀、李大钊、郭沫若;后者多留学英美如胡适、梁实秋、徐志摩 。
当时留学日本是最简洁、最廉价的出路;而留学英美者则大多出身富裕之家 。不同的出身,造成了不同阶级与不同的价值观 。
鲁迅出生在没落大家,从小遍尝人生辛酸,见识过世间冷暖,去日本留学最大的原因是不但学费较低而且还有补贴 。作为大哥,他不但要自己维持生活还要坚持理想,还要负责胞弟周作人的生活,他的叙述中,时时可见经济的窘迫 。最后不得已提前回国,以维持生计 。而胡适则算是一生处境优沃,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出国不必为费用操心,回国后随便就做了教授,从来就没有为生计发愁过 。不同的人生经历导致不的见解 。两人就像是硬币的两面:鲁迅眼极冷心极热,不做作不掩饰,即使对朋友也常讽刺;胡适温文尔雅,淡薄敦厚,极有君子风范 。也许在今天,这些不同不会妨碍英雄相惜 。可惜,他们身在那个破败、贫穷、分崩离析的中国 。
五四之前,两派人有共同的敌人——传统的封建力量,于是此时两人彼此配合紧密 。胡适等人的《新青年》是大炮,而鲁迅则用小说和杂文作炮弹,轰向封建的堡垒(新文化运动) 。同时,作为学人,两人经常在学术上交换意见,彼此也互相赏识 。《鲁迅日记》记载,鲁迅寄胡适信十数次,得胡适信十封 。他们互访过,也在一起吃过饭 。
对于《新青年》时期的胡适,鲁迅持肯定、赞美态度 。他说:“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 。”“我佩服陈胡” 。(《且介亭杂文?忆刘半农君》)他们一起讨论问题,商定稿件,又书信往来,互借图书资料,关系颇为亲密 。鲁迅在《无声的中国》、《怎么写》等杂文中,称胡适是文学革新的最先“尝试”者,胡适的日记“一定该好得多” 。读了胡适关于白话文的论著后,鲁迅赞其“警辟之至,大快人心!我很希望早日印成,因为这种历史的提示,胜于许多空理论” 。(1922年8月21日致胡适信)
【胡适评价鲁迅完整 鲁迅和胡适是什么关系】然而,当共同的敌人表面上被击败,这脆弱的联盟迅速瓦解 。这时候激进的左翼和温和的自由主义的矛盾凸显 。前者代表民粹,支持彻底的变革中国以求富强;后者强调国家,希望以温和的改良改变中国 。这就导致二者在许多关键问题上看法截然不同 。
矛盾的开始是“问题与主义”之争 。至此,鲁迅开始了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交恶 。以及随后发生的女师大风潮,鲁迅与陈西滢、章士钊、杨荫榆等人发生从文坛到法院的斗争 。同时并与同为留学英美的徐志摩、梁实秋之间展开笔战 。从此直到其去世,烽烟不息 。胡适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领袖,鲁迅自然对他的所作所为表示反感 。于是对鲁迅文中时有讽刺之语 。比如:鲁迅:知难行难;
有些言论,恐怕也不甚客观 。如鲁迅:出卖灵魂的秘诀
当然鲁迅抨击胡适,并非是私人恩怨,更多是攻击或者反击胡适这一派人 。就个人来说,鲁迅对胡适评价虽不亲切,但并无恶意:
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 。忆刘半农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