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养殖技术

【海马养殖技术】海马(hippocampus sp.)是名贵的药用海水鱼类 , 素有“南方人参”之称 。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评价 , 具有壮身补肾 , 强心催生、法痰散结、消炎退烧、去痛止血之效 。其用途广 , 销路大 , 市场上供不应求 。且海马生长快 , 繁殖力强 , 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养殖品种 。但目前对海马的生物学研究尚不够系统 , 虽已在部分地区开展养殖 , 但养殖技术还很不成熟 , 特别是病害危害较重 , 还有待于在理论研究和养殖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经验 。

一 海马的生物学海马隶属海龙目、海龙亚目、海龙科、海马属(hippocamps) , 为近陆浅海中的小型鱼类 , 种类较多 , 分布较广 , 分布在我国海区的有冠海马(h.coronatus)、棘海马(h.histrix、大海马(h. kuda )、斑海马(h. trimaeutatus)、g氏海马(h.kell0ggi)及日本海马(h.japonicus)6种 。养殖的种类主要是斑海马及大海马两种 , 以斑海马养殖为多 。

(一) 形态特征海马的外部形态 , 各种之间大同小异 。

斑海马体长一般为10~17cm 。体侧扁 , 头部似马头 , 腹部明显突出 。躯干呈七棱形 , 尾部呈四棱形 , 尾较长渐细并向腹面卷曲 , 用以卷住海藻等作栖息用 。吻细长 , 呈管状 , 口甚小 , 位于近头侧背方 。头与驱干部成直角 。海马全身无鳞片 , 完全由骨环所包被 。鱼体一般呈褐色 , 但随栖息环境的变化 , 体色可随之发生变化并与环境趋于一致 。体侧第1、4、7体环的背方各有一黑色圆斑 , 故称三斑海马 , 这是分辨本种的主要特征 。雄鱼尾部腹面具有1个特殊的袋状器官~ 育儿袋 。

大海马体形粗壮 , 体长12~23.5cm , 腹部较膨大、头较大 , 近似直角 。小棘发达 , 吻呈管状较粗大 , 体色较黑 。

日本海马体形较小 , 体长为4.5~9cm 。吻管短小 。腹部较膨大 。体上各环以背侧棱棘最发达 , 骨环节突棘上有树枝状线状物 。在遇到敌害发生拟态时 , 这种线状物会增加 。

(二) 生态习性

1.栖息和运动海马因其拟态适应特性 , 习性也较特殊 , 喜栖于藻丛或海韭菜繁生的潮下带海区 。性甚懒惰 , 常以卷曲的尾部缠附于海藻的茎枝之上 , 有时也倒挂于漂浮着的海藻或其它物体上 , 随波逐流 。即使为了摄食或其它原因暂时离开缠附物 , 游泳一段距离之后 , 又找到其它物体附着之上 。海马的游泳姿势十分优美 , 鱼体直立水中 , 完全赖以背鳍和胸鳍高频率地作波状摆动(每秒钟10次)而作缓慢的游动(每分钟仅达1~3m) 。海马的活动一般多在白天(上午和下午) , 晚上则呈静止状态 。海马在水质变劣、氧气不足或受敌害侵袭时 , 往往因咽肌收缩而发出咯咯的响声 , 这给养殖者发出“求救”的信号 , 但在摄食水面上的饵料时也会发声 , 应加以区别 。

2.对环境条件的适应 。

水温:海马的适温范围 , 一般在12~32℃之间 , 最适水温为28℃左右 。

盐度:海马为广盐性鱼类 , 在10~3‰ 的盐度范围内均能生活 。初生苗对盐度适应能力差,一般要求盐度在15‰以上 。在长时间低盐环境中 , 亲海马不能正常繁殖 , 盐度在10‰以上方可 。

溶解氧:海马的活动力虽然较弱 , 但对水中氧气的需要量却很大 , 一般要求溶氧在3m1/l以上 , 若溶氧低于2.5m1/l时 , 海马陷于缺氧状态 , 其表现一般是食欲减弱 , 浮头、呼吸加快而发声 , 以至乱撞 , 最后沉底死亡 。育儿期的亲海马和幼海马对氧气的需要量更高 。

光照:海马对光照强度有一定的要求 , 光线太弱 , 不利于海马的活动和摄食 , 长时间光线太弱 , 海马视力下降 , 甚至失明 。但也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光线太强 , 藻类大量繁殖 , 常会引起各种疾病 。海马有趋光性 , 尤其幼苗较易趋光集群 , 应注意由此而造成的局部缺氧引起的死亡 。海马适宜的光照范围在3000~6000lx 。水的透明度以1.5m左右为宜 。ph值:海马适宜的海水ph值在7.8~8.4之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