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的意思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的翻译

意思: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浪淘沙九首》其七,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潮 。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的意思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的翻译


《浪淘沙九首》其七原文浪淘沙九首·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
《浪淘沙九首》其七翻译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
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
《浪淘沙九首》其七注释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
须臾:片刻之间 。
《浪淘沙九首》其七赏析此诗的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 。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 。悍湍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著两岸的山崖 。
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 。
据《海宁县志·浙江潮略说》,钱塘江口有两座山,其南曰龛,其北曰赭,并峙于江海汇合之处,即所谓海门 。第三句以“须臾”承接第二句,由开头的动境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 。
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呈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什么呢?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他的气概——波涛卷起沙堆似雪堆座座 。
文字表面上看已不是写潮水,实际上恰恰正紧扣起句“吼起来”,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 。全诗不事雕琢,流走飞动,而又紧凑洗练,显示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才能 。
钱塘江八月涨潮,潮水遇到障碍碰撞出响声,继续前行 。诗人借此表达出政治改革必然会遇到重重困难,但改革是正确的 。一时的被疏远并不能改变革新者驱除积弊、造福苍生的社会理想 。流水总会给人前进的力量,观自然辽阔之景可以荡涤心中的不平之气 。故诗人的写作视角从民间风情转向自然风景 。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的意思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的翻译


《浪淘沙九首》创作背景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 。才人被外放,愤激之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 。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 。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 。
据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和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 。有学者认为这组诗作于夔州后期,即长庆二年春(公元822年)在夔州贬所所作 。
《浪淘沙九首》作者介绍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 。贞元(唐德宗年号,公元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授监察御史 。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的意思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的翻译】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世称刘宾客 。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有《刘梦得文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