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引经药的概念

2018年3月9日 , 《中国中医药报》8版发表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张立平博士的《“药引”漫谈》一文 。该文主要从文化的角度讲解“药引” 。受启发 , 笔者则从学术角度谈对“药引”的理解和认识 , 与同道分享 。  药引的概念   药引是与中药的“定向定位”作用有关的一个概念 。药引 , 可以理解为药或方剂的“引子” , 或理解为具有“引子”作用的药 , 所以药引又称引药 , 即具有“引导”作用的中药 。药引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处方中的诸药集中于某一部位或脏腑 , 直达病所 , 使之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  方剂是中医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 , 君、臣、佐、使是方剂的组成原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主病之谓君 , 佐君之谓臣 , 应臣之谓使 。”君是指方中治疗主证 , 起主要作用的药物 , 按照需要可用一味或几味 。臣是协助主药或加强主药功效的药物 。佐是协助主药治疗兼证或抑制主药的毒性和峻烈之性的药物 。使是“引导”各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各药的作用 。可见中药的“引导”作用的理论论述 , 最早见于《内经》(有人也认为方剂的君臣佐使始于《神农本草经》 , 在此不做解释) 。有关具有中药的“引导”作用 , 《神农本草经》有“菌桂主百病 , 养精神 , 和颜色 , 为诸药先聘通使” , 《名医别录》有“酒 , 主行药势”的记载 。  关于“药引”的临床应用 , 《伤寒论》中的许多方剂就有许多引使药的配伍 。如桂枝汤中的生姜、大枣;白虎汤中的粳米;十枣汤中的大枣等 。《千金要方》艾叶汤中的“生姜六两 , 大枣十二枚”等 。《和剂局方》平胃散中的“入姜二片 , 大枣二枚”;《圣济总录》厚朴丸中“煎陈橘皮、木香、生姜汤下”等 。  药引有如下分类:一是病情药引 , 如发表的姜、葱 , 调理脾胃的姜、枣 , 以及活血的酒和补肾的盐水等 。二是时令药引 , 如春季加荆芥、薄荷;夏季加香薷、生姜;秋季加白芍、乌梅;冬季加黄芩、知母等 。若从来源来分 , 引药有日用食品 , 如:生姜、葱、酒、醋;果蔬 , 如:大枣、莲藕、瓜蒂、梨汁;有时令药 , 如:桑叶、淡竹叶、橘叶、芦根;有日用器皿及残品 , 如:铁落、灶心土、金银器物等 。  引经药的概念   引经的概念 , 应是药引的“引导作用”与归经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 是一种特殊的归经作用 。引经药就是有“引经”作用的药 。最早记载引经药的现存本草当推张洁古的《珍珠囊》 。  引经药有十二经引经药、病症引经药、穴位引经药等之分 。如十二经引经药有手少阴心经的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的藁本、黄柏;足少阴肾经的独活、桂枝、肉桂、细辛、知母;足太阳膀胱经的羌活;手太阴肺经的桔梗、升麻;手阳明大肠经的白芷、升麻;足太阴脾经的苍术、葛根、白芍;足阳明胃经的白芷、葛根、升麻;手厥阴心包经的柴胡、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的连翘、地骨皮、青皮、附子;足厥阴肝经的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足少阳胆经的柴胡、青皮等 。再如病症引经药有头痛用川芎;治肺病加入桑白皮能引药入肺经;胁胀痛时用柴胡、香附;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加入桂枝、薤白;上肢痹症用姜黄;下肢痹症用牛膝 。  药引与引经药的区别与联系   药引与引经药都是主要具有“引导”作用的中药或药食两用药 。  严格地说 , 药引包含引经药 。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 , 理论上引经药比较严格地受到了经络学说和归经理论的影响 。而药引则多不受经络理论的限制 , 而作用更广泛 。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 , 药引与引经药的目的没有太大的不同 , 除了具有“引导”作用外 , 还有协助诸药增效、减毒、解毒的作用 。不过在应用方式上则有明显的不同 。  引经药多用在方剂中 , 因其在处方中的地位不同而分别具有不同作用 。一般多作佐使药应用 , 可引导诸药直达病所 , 以增强临床用药的针对性;其次作辅助药用 , 可以增强方中主药的疗效 。不过也有一些引经药兼作方剂的君药 , 在方剂中发挥主要作用 , 如小柴胡汤中的柴胡 , 九味羌活汤中的羌活等 。  药引在临床应用中 , 不像引经药在方剂中既可作佐使药 , 又可作君药 , 它虽然一般只能作使药 , 但它的临床应用要比引经药普遍得多 , 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 。宋代推广局方运用时 , 以及金、元以后医家所创制的方剂 , 常列有药引 。总的来说 , 药引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多为中成药随症加减用药 , 二是为汤剂煎煮时临时加用之药或饮用时所加之药 , 三是多为药房所不贮 , 患者自备之药 。  另外药引的使用方法有如下几种方式 , 一是同方一起煎煮服用 , 此法最常见 。二是引药单煎取汁 , 送服主药或成药 , 如生姜汤常用于送服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脘腹冷痛等病症的中成药通宣理肺丸、理中丸或是中药汤剂 。一般用生姜3~5片 , 水煎取汁 , 温热送服中药即可 。与生姜汤类似的还有稀米汤、蜂蜜水、葱白水、大枣汤、淡盐水、竹叶水等 。三是药引煎汁作溶媒(如芦根) 。四是液体药引直接以汁兑服 。(吴笛)【中医引经药的概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