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招教你快速鉴定鱼种质量( 二 )


看天气、温度:天气、温度虽然与鱼种质量无关 , 但是却直接影响到鱼种放养的成活率 。5℃~6℃是鱼种放养的最适宜水温 。当气温与水温都稳定在5℃~6℃时 , 对鱼种的运输、放养最有利;当气温低于3℃或高于15℃时 , 不利于鱼种放养;当气温与水温相差5℃以上时 , 经过长途运输的鱼必须经过缓温(用待放水体的水缓慢更换运输仓中的水 , 使鱼体温度与待放水体的水温基本一致)后 , 才能放入待放水体中 。

“摸”是对“看”的补充 , 主要是对鱼体表面黏液情况的辨别:如果鱼体光滑、圆润 , 说明鱼种皮肤正常;如果鱼体表皮粗糙、刺手 , 说明鱼种体表黏液较少或消失 。失去黏液的保护 , 鱼体容易受损 , 易被病原体感染;失去黏液的屏障 , 外界水分会透过皮肤大量渗入鱼体 , 使体内渗透压失衡 , 成活率大大下降 。
造成鱼体表面黏液消失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因挤压、摩擦、撞击、疾病等因素 , 使鱼体表皮受损严重 , 黏液分泌功能下降或消失 。二是鱼体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 , 因干燥、寒冷使表皮受损 , 丧失或部分丧失黏液分泌功能 。三是水质恶化、缺氧、pH过低时 , 鱼体皮肤受到较大伤害 , 使表皮黏液分泌功能下降或完全消失 。如果鱼体只是黏液有所减少或局部黏液消失时 , 这种鱼放入大湖后体表皮肤黏液很快就能恢复 , 不会影响到鱼类的生存;当鱼体大部分表皮黏液都完全消失时 , 这样的鱼种成活率很低 , 不宜选用 。当然 , 鱼体表皮黏液也不是越多越好 , 黏液过多、浑浊、无光泽则是一种病态表现 。

“检”是针对病原体的检测 。到了冬季 , 有些病原体完全死亡消失 , 有些潜伏于鱼体 , 并由鱼种带入并传播 , 如锚头鳋、指环虫、车轮虫、鳃隐鞭虫、粘孢子虫等 。寄生于鱼体表的锚头鳋 , 肉眼可见;寄生于鳃片上的指环虫、车轮虫、鳃隐鞭虫等 , 可借助于显微镜进行检测;寄生于肠道中的寄生虫或细菌 , 须对肠道进行解剖 。还有些病原体 , 如粘孢子虫、细菌、病毒等 , 还须对鱼种来源地进行调查 , 严禁疫区鱼种进入 。所有鱼种在放养前 , 必须根据检测结果 , 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药浴(杀虫、灭菌、收敛) 。
缓适
“缓适”是给待放鱼种进入新环境前的一个适应过程 , 同时对待放鱼种进行最后一次全面质量观测 。大水体鱼种放养 , 不能将鱼种直接抛入水体中 , 一定要通过缓适箱(网箱制成)或缓适仓(船仓制成)的缓慢适应后 , 自行游入待放水体 。其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给鱼种一个缓适过程 。鱼种刚从拥挤的鱼仓中取出时 , 应激反应大 , 个个惊慌失措 , 一下放入大湖 , 就会晕头转向 , 乱窜乱游 , 有的直冲上岸 , 有的直插水底淤泥 , 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死伤 。鱼种通过缓适箱(仓)缓适后 , 就会通过箱(仓)口自行游走 , 既不会给鱼种造成二次伤害 , 又预防了应激反应引发的死亡 。二是对所有待放鱼种进行一次过滤式检测 , 收集死鱼 , 更加准确掌握放养鱼种数量 。“看、摸、检”只能对鱼种的少数个体进行质量鉴定 , “缓适”能够对所有待放鱼种进行全面观测 , 一旦发现有部分死鱼或濒临死亡的鱼漂浮于水面 , 立即停止卸鱼 , 并对鱼种质量进行更加全面的质量检测 , 给客户作出合理解释和退回 。由于不同鱼仓装载鱼的数量不同 , 质量就会不同 。同一鱼仓的不同部位得到的氧气会不同 , 鱼的质量也会不同 , 特别是有些商贩将一些质量较差的鱼、甚至死鱼放在一个鱼仓中 , 趁检测人员不注意 , 将其掺入称量框中 , 或将少量濒临死亡的鱼直接掺入好鱼中 。有些鱼种因缺氧、二氧化碳中毒等因素 , 处于不可逆转的深度昏迷状态或濒临死亡状态 , “看”“摸”都很难发现 , 通过缓适箱(仓)的缓适和观察 , 就能很容易发现 。特别是夜晚鱼种放养 , 缓适箱(仓)必不可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