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以太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一 以太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多媒体应用愈来愈多,对网络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服务器端上,100Mbps的速度已不能满足要求 。于是GigabitEthernet诞生了 。就如同FastEthernet的起源一样,GigabitEthernet也必须要能够向下相容FastEthernet以及Ethernet 。目前中大型企业新一代的区域网络规划中,GigabitEthernet普遍使用在区域网络的骨干上,并以光纤介面为主流 。在铜线(UTP)Gigabit部分,短期内则还不会像100baseTX那样快速延伸至桌面 。
以太网最初是由Xerox公司研制而成的,并且在1980年由DEC公司和Xerox公司共同使之规范成形 。后来它被作为802.3标准为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所采纳 。
以太网的基本特征是采用一种称为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CarrierSenseMultipleAccess/CollisionDetection)的共享访问方案,即多个工作站都连接在一条总线上,所有的工作站都不断向总线上发出监听信号,但在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工作站在总线上进行传输,而其他工作站必须等待其传输结束后再开始自己的传输 。冲突检测方法保证了只能有一个站在电缆上传输 。早期以太网传输速率为10Mbps 。
2.以太网技术标准
采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存取和冲突检测)介质访问控制方式的局域网技术,最初由Xerox公司于1975年研制成功,1979年7月~1982年间,由DEC、Intel和Xerox三家公司制定了以太网的技术规范DIX,以此为基础形成的IEEE802.3以太网标准在1989年正式成为国际标准 。在20多年中以太网技术不断发展,成为迄今最广泛应用的局域网技术,产生了多种技术标准 。
10base5;是原始的以太网标准,使用直径10mm的50欧姆粗同轴电缆,总线拓扑结构,站点网卡的接口为DB-15连接器,通过AUI电缆,用MAU装置栓接到同轴电缆上,末端用50欧姆/1W的电阻端接(一端接在电气系统的地线上);每个网段答应有100个站点,每个网段最大答应距离为500m,网络直径为2500m,既可由5个500m长的网段和4个中继器组成 。利用基带的10M传输速率,采用曼彻斯特编码传输数据 。
10Base2;是为降低10base5的安装成本和复杂性而设计的 。使用廉价的R9-58型50欧姆细同轴电缆,总线拓扑结构,网卡通过T形接头连接到细同轴电缆上,末端连接50欧姆端接器;每个网段答应30个站点,每个网段最大答应距离为185m,仍保持10Base5的4中继器/5网段设计能力,答应的最大网络直径为5x185=925m 。利用基带的10M传输速率,采用曼彻斯特编码传输数据 。与10base5相比,10Base2以太网更轻易安装,更轻易增加新站点,能大幅度降低费用 。
10base-T;是1990年通过的以太网物理层标准 。10base-T使用两对非屏蔽双绞线,一对线发送数据,另一对线接收数据,用RJ-45模块作为端接器,星形拓扑结构,信号频率为20MHz,必须使用3类或更好的UTP电缆;布线按照EIA568标准,站点—中继器和中继器—中继器的最大距离为100m 。保持了10base5的4中继器/5网段的设计能力,使10base-T局域网的最大直径为500m 。10Base-T的集线器和网卡每16秒就发出“滴答”(Hear-beat)脉冲,集线器和网卡都要监听此脉冲,收到“滴答”信号表示物理连接已建立,10base-T设备通过LED向网络治理员指示链路是否正常 。双绞线以太网是以太网技术的主要进步之一,10base-T因为价格便宜、配置灵活和易于治理而流行起来,现在占整个以太网销售量的90%以上 。
10base-F;是使用光缆的以太网,使用双工光缆,一条光缆用于发送数据,另一条用于接收;使用ST连接器,星形拓扑结构;网络直径为2500m,定义了4种不同的规范:
10Base-FL;是10base-F中使用最多的部分,只有10base-FL连接时,光缆链路段的长度可达到2000m,与FOIRL设备混用时,混合段的长度可达1000m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