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藻相看水色( 二 )


蓝藻除了叶绿素外,还含有藻蓝素和藻红素,对蓝绿光的吸收少,故为蓝绿色 。
绿藻含叶绿素较多,亦含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对绿光只少量吸收,大部分以漫反射形式反射出去,看起来呈绿色 。
大多数红藻虽含叶绿素、藻蓝素等,但以藻红素的含量占优势,对红光只能少量吸收,藻体通常呈红色,如紫菜、石花菜 。
褐藻除含叶绿素外,还含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而呈现褐色 。不仅如此,不同藻类由于对自然光的选择性吸收因而在水体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差异 。
对红光吸收较少,对绿、蓝、黄光吸收较多的部分红藻,生活于红光难以到达,而绿、蓝、黄光能到达的较深海水中(有的种可生活在深达100米处);绿藻对绿光吸收较少、对红光和蓝紫光吸收较多,而生活于包括红光在内各种光均能到达的浅水中 。
这些不同藻类的分层分布,有利于充分利用阳光和空问,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机制;同时不同藻类种类和数量的空间分层分布使水体具有各种各样的水色 。
一般情况下藻类类群是水色的表征,不同水色下的藻类群落结构不同;而藻类生活在一定的营养中,水体营养状况是水色的重要影响因子 。
硅藻在氮磷比为10∶1时快速繁殖,易成为优势种,形成茶褐色水色 。
绿藻在氮磷比为3-7∶1时繁殖最快,易成为优势种,形成绿色水 。
其他单胞藻和大型藻类在氮磷比1∶1时会快速生长形成一些不良水色 。
水体的营养水平影响藻类的生长繁殖,进而影响水体浮游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导致水环境中优势种群的差异,从而影响水色 。此外,所有影响藻类生长繁殖的因子对水色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作用,如温度、光照、pH、盐度、水体底质和溶解氧等 。
各种藻类对光照条件的适应而改变颜色的现象更是广泛存在 。因此,判断水色不仅要根据不同藻类种类和颜色,且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
水色的调节和水质控制
不同水体对水色有不同的要求,养殖水体希望水色“肥、活、嫩、爽”,公园水体则需要清澈透明 。
对于不同的水体需要采用不同的调节控制方法:
施肥:可促使藻类繁殖,改善水色 。施化肥的池塘,其水色由开始时的黄褐色逐渐转变为黄绿色,再转为嫩绿色,最后呈现蓝绿色 。其原因是化肥的使用促进硅藻和绿藻的大量繁殖,使水体出现黄绿色;此后随环境变化硅藻和绿藻的优势地位让位给鞭毛藻,出现嫩绿色;最后蓝藻成为水体优势种群,水色转变为蓝绿色 。
施有机肥的水体,水色由黑褐转为黄褐,再变为茶褐,最后呈现红褐;
最初水体硅藻占优势,呈现黄褐色,当硅藻衰退,隐藻、硅藻、甲藻占优势时,呈茶褐色,之后裸藻及原生动物出现,而硅藻锐减,水色便变为红褐色 。
同样道理,施牛粪的,水色为淡褐色;施猪粪的呈酱红色;施人粪的为深绿色;施鸡粪的为黄绿色 。
施肥改变水色的根本原因在于水体的肥力状况决定了藻类的生长繁殖情况和水体的优势种群,并对藻类种群的演替方向施加潜在的影响 。
注水:添换新水可延缓和防止水质老化;景观水体富营养化后可更换新水保证水色清澈,养殖水体也可以通过更换一定量的新水来调节水质和水色 。加注新水,是改良水质最好的办法 。
接种:需要为水体营造某种水色时,可以定向接种某类或某些藻类,并添加一定的营养物质促使这些藻类大量快速生长,得到期望的水色 。
此外可以向景观水体接种适量的微生态制剂来调节水质,改变水体的营养状况,从而得到藻类种类和数量较少的清澈水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