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藻相看水色

对于水质优良的评判标准是四个字:即“肥、活、嫩、爽” 。
水色又是水体的颜色表现,不同的水体因所含溶解色素、腐殖质、悬浮微粒、透明度、氮磷钾含量及有效辐射吸收作用等不同 。才形成适合不同藻类群体生存和繁衍的生态环境,在太阳下就呈现出不同的水色 。因此,水质与水色和藻类的关系既相关又复杂 。
“肥、活、嫩、爽”与藻类的关系
渔业上水质的标准是“肥、活、嫩、爽”,这四个字各有其特定的与藻类相关的生物学内容:
肥,指水色浓,藻类数量高;其定量指标是透明度25厘米~35厘米和浮游植物20毫克/升~50毫克/升 。
活,“活”指水色和透明度经常有变化,包括日变化和周期性变化 。日变化就是所谓的“早青晚绿”、“早红晚绿”以及“半塘红半塘绿”等 。周期性变化指这种水色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重复性 。
“活”意味着藻类种群处在不断被利用和不断增长,处于繁殖旺盛期;也就是说池中物质循环处于良性状态 。
有观察表明,典型的“活水”是膝口藻水华,这种鞭毛藻类的游动较快,有显著的趋光性 。白天常随光强的变化而产生垂直或水平游动,清晨在上下水层中分布均匀,日出后逐渐向表层集中,中午前后大部分停留在表层,下午又逐渐下沉分散,9点和13点时的透明度可相差好几厘米 。
当这种藻类群聚于水体的某一边时,就出现所谓“半塘红半塘绿”的情况;“活水”是养殖的适宜水体 。
嫩,指水色鲜嫩不衰,容易消化的浮游植物多 。大部分藻体细胞未老化,水肥而不老 。与其相对应的是“老”水 。
所谓的老水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水色发黄或发褐色,二是水色发黑,三是水色发白 。
水色隐约发白,主要是微型蓝藻滋生导致的,这种水的特点是pH很高(9~10以上),白天随着浊白程度的加强,碱度迅速下降;水色发白是二氧化碳缺乏而使碳酸氢盐不断形成碳酸盐的结果 。与此同时,pH的升高有利于微型蓝藻的增殖增长 。
水色发白、发黑或发褐色的情况是藻类细胞衰老死亡的表现,所谓的老茶水(黄褐色)和黄蜡水(枯黄带绿)属于此类 。
“爽”指水质清爽,水色不太浓,透明度不低于20厘米,藻类含量一般在100毫克/升以内 。
透明度很低的原因可能是浮游生物量极高,或蓝藻占优势(集中表层),或是泥沙和其它悬浮物过多 。
过大的生物量常常是天然饵料未被充分利用,水中物质循环不畅所致 。
综上所述,良好水色的生物学指标包括:透明度不低于20厘米,藻类浓度20毫克~100毫克/升 。
硅藻、隐藻等较多,蓝藻较少;藻类种群处于生长期;浮游生物以外的其他悬浮物不多 。
当然由于地域环境的差异,不同地方的水色应该有不同的判断标准,不可一概而论 。
水色与藻类的关系
以下就藻类对水色的影响以及不同水色中的优势藻类群落的关系作一简介,使人们详细了解藻类和水色的关系,为识别水色和管理水质提供帮助 。
藻类群落的胞形状、大小、适应性分布和体色是水色的重要内容,是水体环境质量的外观表现 。在环境保护和水产养殖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藻类已经成为水环境评价的一个重要生物指标 。水色是自然光中不同光质穿透水体达到悬浮物质表面后反射的颜色,分真色和外表色 。其中,以浮游生物对水色的影响最大,一般意义的水色主要是浮游生物的颜色,又称之为藻色 。
藻类是水体中的一类主要悬浮物质,不同藻类除了叶绿素外还含有各自的特征色素,色素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和漫反射不同而使藻体看起来具有不同的颜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