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平台 软交换拯救VoIP


一般的熟悉中 , 传统固网运营商把NGN带来的VoIP服务视为洪水猛兽 , 因为VoIP模糊了本地与国际长途语音的资费标准 , 而长途话费是传统运营商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因特网的天性使在因特网上传输数据或话音无须付费 。而事实上因特网仍是一个物理网 , 其建设以及在其上面传输信息
当然还是有成本的 , 只是这个成本比传统电路交换技术的传输成本要低许多 , 同时这一传输成本已经由接入收费、广告收费及一些内容收费所吸收 , 所以似乎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一旦电信网络全面进入NGN时代 , VoIP的长途传输很可能将不会免费提供 , 这将是运营商以及监管单位需要解决的问题 。
目前 , 软交换平台的生产厂家比较多 , 导致了宽带电话必须有很好的兼容性 。因此 , 运营商在开疆拓土之时不仅要考虑降低宽带电话的运营成本 , 还得依靠终端设备提供商的紧密配合 。
VoIP的契机
在不久前落幕的北京通信展上 , 基于软交换的VoIP出现了多种形式上的升华 , 他作为一项技术给运营商很大展示空间:新业务层出不穷 , 增值业务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 。被谈论了很久的增值业务包括:统一消息、号码可携带、One Number、PC to Phone、Internet Call Waiting、Voice Portal等等 。
VoIP向多网合一的远景迈出了一大步 , 真正把语音和数据集成在一张网里 , 这意味着只需要建设和维护一个网络就可以提供以前多个网络支持的业务 , 建设和运维的成本都降低了 。VoIP具备语音压缩、带宽统计复用的能力 , 相对于传统PSTN网络带宽利用率更高 , 节约了传输成本 。运营商期待VoIP能大幅降低长途语音成本 。
实际上 , VoIP网络运营跟最初的设想差距很大 。国内大部分运营商的VoIP网络承载在专网上 , 即专门为VoIP建设的IP基础网络 。原因很简单 ,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服务质量和系统安全 。现在IP承载网络的质量尚有很多没有解决 , VoIP的质量也无法保证 。安全问题同样不可忽视 , 与QoS类似 , 专网是最彻底的解决办法 。所以大部分运营商还是选择了为VoIP建专网 。对于运营商来说 , 网络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 过去的语音、数据两张网变成了传统语音、语音IP、数据IP三张网 。另外 , 主流VoIP厂家的设备通常不能互通 , 原因涉及技术和厂家利益问题 , 结果就是不少运营商有多个独立的VoIP网 , 这些VoIP网的互通只能由电路交换机来完成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 作为一项新技术 , VoIP对运维人员的要求远比传统交换机高 。这实际都增加了VoIP的运维成本 。因此 , VoIP需要一个统一的平台来健全和发展 。
NGN显露机遇
随着下一代网络(NGN)概念的逐渐升温 , 被视为NGN核心的软交换也成为最热门的技术之一 。软交换在概念上与VoIP有根本不同 , VoIP只能算软交换提供的业务之一 。软交换应该是综合的业务平台 , 除了语音外 , 还支持视频、即时消息、游戏和各种数据业务 。
本地软交换电话业务的提供需要一整套的技术规范支持 , 除了H.248/MGCP/SIP等基本呼叫控制协议外 , 大量接口和流程还没有国际规范 , 也没有哪个厂家能有事实标准 。运营商在VoIP上已经有很多教训 , 不能容忍私有的互通接口 。在急于实施的情况下 , 运营商需要协调相关设备商制定企业规范 , 以实现不同厂家设备间的互通 。
目前软交换只能靠低廉的价格抢夺市场 , 但高昂的接入成本、互联互通成本 , 加上设备成本使软交换成本压力很大 。希望宽带上承载话音可以分担宽带接入成本 , 而很多运营商对本地软交换的赢利期望则是假设宽带接入已分担了所有接入成本 。而且普遍的情况是竞争运营商的本地宽带接入规模很小 , 在这种情况下本地软交换电话无法达到规模效应 , 每线成本远高于本地PSTN 。假如运营商和设备商不能有效规避风险 , 长途VoIP的情况会重现 , 本地软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会回到PSTN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