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换机的五个基本采购原则


原则一:
对网络及设备的监控和治理
可治理是智能交换的基础,通常意义上的网络治理系统包括性能、配置、故障、计费和安全等5个功能域,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到的功能 。随着用户网络规模的扩大、网络应用的增多,对网络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和维护就变得非常必要,需要网管系统与智能交换设备相互密切配合 。
目前常见的网管系统有两类,一类是通用的网管平台,如HP OpenView,可以提供一个第三方的网管平台,支持对所有SNMP设备的发现和简单监控 。但由于各厂商设备都具有大量自行开发的私有MIB(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库,通用网管平台无法对其进行识别和治理 。因此,假如要实现对各种设备进行详尽监控、治理和配置时,必须进行二次开发 。近年来,各厂商设备更新很快,而与第三方通用网管平台的配合则非常有限,使得通用网管平台难以细致地对多厂商的设备进行治理 。
另一类是由网络设备厂商自行开发的网管平台,如Cisco WORKS、神州数码LinkManager等,可以对本厂商的设备进行深入细致的监控、配置和治理,实用性较强且价格也较便宜 。但问题是,无法用这类网管系统实现对全网设备的统一治理,因此用户往往采用多台网管工作站分别安装不同的系统,进行分别治理 。
随着用户对不同设备进行统一网管的需求日益迫切,各厂商也在考虑采用更加开放的方式实现设备对网管的支持,例如开放私有MIB库,乃至完全依照RFC来编写MIB库,以实现不同厂商间设备与网管系统的互操作性 。
目前,在大中型企业网中,应用网管系统的比例较以前已大幅度提高 。因此,用户在选择时不能满足于拓扑发现、流量监控、状态监控等通用的网管功能,还要对于设备远程配置、用户治理、访问控制乃至QoS监控等提出更高的要求 。
另外,为节省IP地址,简化治理层次,不同的厂商采用堆叠或集群网管等技术,将多台设备作为一台逻辑上的设备进行统一治理 。用户也可以关注这类产品 。
原则二:
对不同应用类型数据的分类和处理
智能交换的另外一个重要体现是,对网络中不同类型的数据自动进行分类,并提供不同的传输策略,确保要害应用的顺畅运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服务质量(QoS) 。
目前常见的QoS技术有IntServ(RSVP)和DiffServ两种方式 。
前者采用资源预留的方式,即针对每种不同的应用,都在网络上预留“端到端”的专用通道,确保要害应用独享固定的带宽资源 。资源预留的方式属于虚拟专线的解决方案,能够确保要害应用的传输质量,却无法实现带宽的共享,易造成线路资源的浪费;另外,资源预留只适合于较为简单的网络拓扑,如路由器间点对点的专线连接,对于复杂而庞大的企业网而言,很难实施,更不要说城域网了 。
因此,用户最好采用DiffServ的交换机,以实现“端到端”的QoS 。需要指出的是,为实现DiffServ QoS,要求用户的网络上所有相关的交换机都支持802.1p优先级功能 。
原则三:
对多媒体传输的支持
交换机对专用于多媒体传输的功能和协议的支持越来越多,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组播技术 。
组治理协议IGMP已经成为智能交换机必备的基本功能 。而对于三层交换机,除了RIP、OSPF等单播路由协议外,也开始支持DVMRP、PIM SM/DM等组播路由协议 。
在进行组播应用时(如视频会议等),各交换机均可通过IGMP协议在整个网络范围内传递分组信息,使各交换机确定每组的成员,而组播路由协议则可对组播数据包进行路由,使得组播包在网络上顺畅传输 。其中,DVMRP相当于单播时的RIP协议,适合于小规模的网络应用;而PIM则是与协议无关的组播路由协议,分为密集模式(DM)和稀疏模式(SM)两种 。密集模式主要适用于网络带宽较大、用户分布较集中的场合,如公司的局域网; 而稀疏模式主要适用于网络带宽较小、用户分布较稀疏的场合,如广域网或Internet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