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层交换


在建设企业网时 , 这些企业正面对为交换网络流量而设计的不同技术的迷魂阵 。此间一些产品厂商所创造的术语令人迷惑 。一些术语诸如“直通式路由、交换式路由、第三层交换、多层交换、标记交换、IP交换和多协议标签交换”已经开发出来 , 用以描述优化网络交换性能的各种技术 。
正当网络治理员认为他们正逐步弄清楚这些不同的第三层交换技术的差别时 , 一种十分具意义的新概念提出了:第四层交换 。许多第3层交换技术要求采用专用的或厂家专用的协议 , 而与此相反 , 第4层交换是“厂商中立”的 , 即使加入到现成的网络环境中亦可受益
假如说第2层交换实质上是桥接 , 第3层交换实质上是路由 , 那么什么是第4层交换?
第2/3层交换
首先是“第2层交换” , 这个概念数年前由Kalpana(现在的CISCO)等公司提出 。第2层交换是多端口网桥技术的重新包装 , 其性能和可扩展能力有显著提高 。这些产品传输帧基于第2层以太网、令牌环网、或FDDI MAC(介质访问控制)地址 。有两类通用的第2层交换机:工作组交换机和网段交换机 。工作组交换机产生独占网络带宽 , 为每个端点设备(如工作站或服务器)提供专门的LAN网段 , 实际上取代了共享介质LAN网段间或在LAN主干间桥接流量;一般每个端口必须支持大量的MAC地址 。
后来“第3层交换”及所有与之相关的术语(如多层交换、IP交换、路由交换机等)提出来了 。但第3层交换技术实质上是路由 , 譬如在IP子网间交换流量 。第3层交换试图减轻传统路由器带来的性能瓶颈-----在企业网流量分布偏离80/20规则且大多数流量必须跨越子网边界是显得越来越重要 。大多数第3层交换技术可以归结为“路由一次 , 交换多次” , 或者是基于高性能硬件的线速路由器 。
当两个设备在不同子网将间通信时 , “路由一次、交换多次”技术试图使路由次数降至最低 。这种技术通过分离路由的两个功能组件----路由计算和帧发送-----减轻了潜在的性能下降 。交换机根据与一个数据“流”关联的第一个数据包计算并建立通信路径一次(“路由一次”) , 然后对此数据流剩余包交换至同一路径(“交换多次”);这样消除了进一步的路由计算 。“路由一次 , 交换多次”技术的实例包括Cabletron公司的SecureFast虚拟网 。
与此对照 , 线速路由器在硬件上实现了传统的路由功能 , 消除了基于软件的路由器的性能瓶颈 。通过建造专门的路由ASICs(专用集成电路) , 这些产品可以把路由性能提高一个量级----线速路由器以每秒百万包的数率发送流量;而传统基于软件的路由器仅能以每秒数十万包数率发送数据包 。线速路由器提高提供的吞吐速率足以以全介质速率驱动多条千兆以太网链路 。
进入第四层交换
假如第二层交换是网桥的再现 , 第三层是路由 , 那么 , 什么是第四层交换?
OSI模型在第四层是传输层 。传输层负责端对通信 , 即 , 在网络源和目标系统之间协调通信 。在IP协议栈中 , 这是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所在的协议层 。
在第四层中 , TCP和UDP标题包含端口号(Portnumber) , 它们可以唯一区分每个数据包包含那些应用协议(例如HTTP、SMTP、FTP等等) 。端点系统利用这种信息来区分包中的数据 , 尤其是端口号使一个接收端计算机系统能够确定它所收到的IP包类型 , 并把它交给合适的高层软件 。端口号和设备IP地址的组合通常称作“插口”(SOCHET) 。
1和255之间的端口号被保留 , 它们称为“熟知”端口;也就是说 , 在所有主机TCP/IP协议栈实现中 , 这些端口号是相同的 。表一提供了这些“熟知”端口的例子 。除了“熟知”端口外 。标准UNIX服务分配在256到1024端口范围 。结果 , 定制的应用一般在1024以上分配端口号 。分配端口号的最近清单可以在RFC 1700“Assigned Numbers"上找到 。TCP/UDP端口号提供的附加信息可以为网络交换机所利用 , 这是第四层交换的基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