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TP的应用与发展( 三 )


由于一个客户设备所需的GE业务可以通过8个VC-4的虚级联来承载和传送 , 假如忽略控制平面 , MSTP传送平面的任意一个VC-4有故障 , 可以在网管系统的操纵下 , 在传送平面依靠LCAS机制来进行带宽调整 , 这是已经实现的成熟技术 。考虑到未来ASON的应用主要是按需提供带宽(BoD)以及光虚拟专网(O-VPN) , 则需要考虑依靠控制平面来实现BoD功能 , 而且不一定是在故障情况下 。比如GE接口处的实际流量已降低为800 Mb/s甚至600 Mb/s , 已经不是GE的满流量 , 在检测到此情况后 , 能否通过用户网络接口(UNI)发起新的连接请求将8个VC-4的带宽降低为6个甚至4个?在传送平面已经支持LCAS的情况下 , 控制平面实现此功能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 问题的要害在于 , 假如流量变化太过实时 , 则会引起控制平面的带宽反复调整 , 这种“震荡性”对于成熟稳定的ASON应用应该不会带来风险 , 但在ASON应用初期会导致一些问题 。举例来说 , 原来业务设备所需要的SDH电路在网管界面上都会有明晰的显示 , 电路的建立、修改、释放都在网管操作人员的掌控之中 , 电路矩阵图也可以在网络规划之后预先得到 , 但在ASON环境中 , 电路资源的发现是自动进行的 , 电路的建立、调整和释放是由客户设备提起申请的 ,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 网管并不需要参与到这些过程中 , 而只是进行更加宏观的“五大治理功能” 。假如ASON控制平面再发生刚才提及的“震荡性” , 长期依靠网管的运维人员会有某种不适应 , 由“不适应”到“适应”再到“得心应手”将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 。
3.2MSTP和下一代承载网的关系
目前的电信网络遵循开放系统互连(OSI)的7层机制 , SDH和波分复用(WDM)划归物理层;ATM、帧中继(FR)、以太网、RPR被划归到数据链路层 , 即第二层 , 所以人们经常说以太网的交换是二层交换;MPLS比较非凡 , 被划归到二层与三层之间 , 属于一种隧道(Tunnel)技术 , 但总体上 , 属于二层的成分比较多;第三层就是IP层 , 再往上的层次跟物理层的传送网关系不大 , 这里无需赘述 。谈到下一代电信网络 , 众口一词的观点就是层次要精简 , 业界普遍认可的层次为3层(ITU-T SG13目前规范的初步架构也是3层) 。首先 , 传送层依然要保留 , 但主体不是SDH或MSTP , 而是以WDM制式为主的光传送层面;承载层将把当前OSI中的二层和三层进行融合 , 相应的网络也称作基于包交换的承载网(Bearer Network);再往上一个层次就是业务层 。在承载网中 , 目前业界的观点是MPLS会一统天下 , 但会否结合以太网、RPR、MPLS以及IP的优势 , 创造出一种新的标准制式 , 仍然没有定数 。

;MSTP已经融入了众多的二层数据技术 , 像ATM、以太网、RPR乃至MPLS都相继成为MSTP的重要功能模块 , 运营商在建设城域传送网时选择的余地也越来越大 。当然 , 这几种制式和功能模块之间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 , 而是优势互补的关系 。MSTP尽管具备顽强的生命力 , 但在“下一代网”的浪潮中 , 也会有两种转向:一是 , 逐步退出传送网络的核心层 , 在边缘网络中发挥作用;二是 , MSTP把数据处理的比重逐渐加大 , 演化成为事实上的以分组交换为核心的承载网设备 。
对于下一代网络的控制平面 , 可以认为:由于SDH制式的逐渐退出、真正光层面的崛起、数据层面融合的加剧、承载层面的诞生、网络层次的精简以及控制平面技术的全面成熟 , 会逐渐淡化ASON的概念 , 重叠模型会逐步让位与对等模型 , 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GMPLS)或其他某种成熟的控制平面技术将统一控制业务层设备、承载层设备以及光传送层设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