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负泥虫的防治

水稻负泥虫俗称背粪虫、巴巴虫,在我国主要发生于东北及中南部的一些水稻产区,在黑龙江省是水稻常发性害虫 。除危害水稻外,尚可危害谷子、游草、芦苇、碱草等 。
负泥虫以幼虫和成虫危害水稻,沿叶脉取食叶肉,造成白色纵痕,重者造成全叶变白,以致破裂、腐烂,造成缺苗 。即保存活也将造成水稻迟熟,影响产量 。
一、被害状识别 。主要发生于水稻幼苗期,以幼虫和成虫取食叶片,沿叶脉取食叶肉,使叶片造成许多白色纵痕条纹 。受害重的稻苗枯焦、破裂,甚至全株枯死,即使未死,也会造成晚熟 。一般被害叶片上可见背负粪团的头小、背大而粗、多皱纹的乳白色至黄绿色寡足型幼虫 。
二、鉴定 。负泥虫属鞘翅目、叶甲科 。幼虫为寡足型幼虫,成虫为小甲虫 。
⑴幼虫:老熟幼虫体长4-6毫米,头小,黑褐色 。胸、腹部为乳白色至黄绿色,体背隆起,多皱褶,自中后胸各节有褐色毛瘤10-11对 。肛门向上开口,粪便排出后堆积在虫体背上,故称负泥虫 。⑵成虫:体长4.0-4.5毫米,头黑色,前胸背板淡褐色到红褐色,有金属光泽及细刻点,后部略缢缩 。鞘翅青蓝色,有金属光泽,每鞘翅上有纵行刻点4行 。前胸腹板、腹部及足附节均为黑色,其他足节为黄至黄褐色 。
三、发生规律 。负泥虫在全国各地每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稻田附近的背风、向阳的山坡、田埂、沟边的石块下和禾本科杂草间或根际的土块下越冬 。
在黑龙江省越冬成虫于5月中下旬开始活动,聚集在杂草上,当稻田插秧后,成虫则转移到稻田幼苗嫩叶上开始危害叶片,沿叶脉纵向取食叶肉 。6月上、中旬成虫交尾产卵,每一雌虫可产卵150粒,卵经1周孵出幼虫,6月中旬开始危害,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盛发期,7月上旬开始化蛹,7月中旬羽化为成虫,8月中旬转移到越冬场所越冬 。
成虫多在清晨羽化,一般经15小时后即可危害 。成虫交尾与产卵多在晴朗的天气下进行,成虫一生可交尾多次,一般交尾后经1天即可开始产卵 。卵聚产,多排成2行,2-13粒不等,卵多产在叶正面,每一雌虫一生可产卵400-500粒 。
【水稻负泥虫的防治】幼虫孵出后不久即可取食,在多雾的清晨取食为多,在阳光直射时,则隐蔽在叶背栖息 。幼虫历期一般为11-19天,老熟后除掉背上的粪堆,然后爬到适宜的叶片或叶鞘上准备化蛹,并化蛹于丝茧中 。
负泥虫中性喜阴凉,所以多发生在山区、丘陵区,尤其山谷、山沟稻田发生多,离山越远发生越少,在阳光充足的平原地区则很少发生 。
同一地区同一年份发生期早晚与轻重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一般离越冬场所近的稻田发生早,危害重;早插秧比晚插秧稻田害虫发生也早且重 。
适宜的发生条件是阴雨连绵、低温高湿天气 。
负泥虫天敌,卵期有负泥虫瘿小蜂;幼虫至蛹期寄生蜂有负泥虫瘦姬蜂、负泥虫金小蜂等 。
四、防治方法
1、清除害虫越冬场所的杂草,减少虫源 。一般于秋、春期间铲除稻田附近的向阳坡、田埂、沟渠边的杂草,可消灭部分越冬害虫,减轻危害 。
2、适时插秧:不可过早插秧,尤其离越冬场所近的稻田更不宜过早插秧,以避免稻田过早受害 。
3、药剂防治:插秧后应经常对稻苗进行虫情调查,一旦发现有成虫发生危害,并有加重趋势时,就应进行喷药 。如成虫危害不重,但幼虫开始危害并有加重趋势时,亦进行喷药防治 。药剂如下:⑴90%晶体敌百虫,每公顷1500-2250克,加水喷雾;⑵80%敌敌畏乳油,每公顷1500-2250毫升,加水喷雾;⑶50%杀螟硫磷乳油,每公顷1125-1500毫升,加水喷雾;⑷2.5%敌杀死乳油,每公顷300-450毫升,加水喷雾;⑸2.5%功夫乳油,每公顷300-450毫升,加水喷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