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首先是从乾德元年(963)攻占荆湘后开始的,将新统治区的各府州直属朝廷,继而又于乾德四年命令各地选送精兵给朝廷,编入禁军 。
而以遗留在地方的老弱军人编为厢军,以削弱地方,主要是削弱节度使的兵权 。同年还命令各地的财赋收入除留下日常经费外,全部运送到朝廷,又剥夺了节度使的财权 。
太平兴国二年(977),宋太宗又将节度使属下的支郡全部收归朝廷直辖,节度使只领一府或一州,进而消除了节度使统治大片地区的局面 。
不久又将节度使留在京城,而以朝官出任知州、知府,节度使终于成为虚衔 。中唐以来危害皇权的节度使,从此只是宗室、将相大臣的荣誉衔 。
为了安抚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以及适应皇权的需要,在保留了唐代以来三省、六部及各寺、监的官称的同时,实行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的政策 。
另派官员担任实际职务,称为“差遣”,原来的官称只是官品高低、俸禄多少的标志 。
政权集中于“中书”(政事堂、政府、东府),除以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外,另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分宰相之权 。
与中书对称“二府”的枢密院(枢府、西府),则掌握兵权,兵权不归朝廷是宋太祖沿袭五代旧制的决策 。宋代又沿袭五代旧制以三司使掌财政,使政、军、财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
对地方上的府、州,则另设通判以抑制知府、知州的职权,这在宋初对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曾起到一定的作用 。
至道三年(997)又将全国划为15路,各路设转运使,后又设提点刑狱,除负责转运财物、审理刑狱外,还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称为监司(包括后来设置的提举常平司),以加强朝廷对地方的统治 。
通常认为唐代后期以后只有“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才是真宰相,中书令、侍中在“安史之乱”以后逐渐成为虚衔,不再担任宰相 。
这个说法欠妥,陈振先后撰写《关于晚唐、五代的宰相制度》(纪念李埏教授从事学术活动五十周年《史学论文集》 。
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关于北宋前期的宰相制度》(《中州学刊》1985年第6期)两文,证明中书令作为宰相至五代后周冯道,侍中作为宰相则至北宋神宗治平四年九月韩琦罢相为止 。
推荐阅读
-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故事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故事是什么
- 陈桥拼音输入法输入指南 教你快速打字
- 穆沙拉夫是怎么兵变的
- 南北宋如何区分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故事介绍
- 你们对赵匡胤的评价
- 如何彻底删除 阴魂不散的陈桥小秘书
- 古代马嵬兵变的故事内容简要概括 马嵬兵变历史事件
- 赵匡胤是哪个朝代的 赵匡胤是哪个朝代的皇帝
- 赵匡胤的死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