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黑胫病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

黑胫病菌是一种细菌, 属于欧氏菌属, 为厌氧性杆菌 。有4~5 根周生鞭毛, 呈格兰氏阴性反应 。环境条件不适时, 易产生芽孢 。在琼脂培养基上, 菌落白色、圆形 。病菌侵染寄主的最适温度为 26℃, 耐低温能力较强, 在干燥的土壤里能存活 8 个月 。
症状侵害茎和块茎, 自种薯萌芽至生长期, 均可危害 。受害植株通常由腐烂种薯开始向茎的上部扩展, 茎内髓部黑色腐烂, 维管束组织变色 。生长矮化僵直, 早期受害的叶片褪绿, 顶部叶片边缘向上卷曲, 以后全株逐渐枯萎死亡 。后期发病的植株结出感病程度不同的薯块, 病薯横切面可看到维管束变黑 。地上部症状与环腐病相似, 地下部皮层髓部都变为黑色, 这与环腐病很容易区别 。病薯不形成环腐, 腐烂多从蒂端开始然后向内发展, 使病薯内部变成黑粘稠状物, 轻的只在脐部变色, 感病重的薯块在田间就已变黑腐烂, 有臭味 。根系被破坏, 极易拔出 。
防治措施切薯时, 切刀进行消毒处理 。可用 2ml 汞液及 75%酒精或用火焰消毒 。每切 1 个有病薯块换 1 次刀 。切薯播种时采用敌克松拌种, 方法与环腐病拌种方法一样 。芽要大而均匀, 适当加大播种量, 避免阳光下拌种, 播后立即覆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