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猕猴桃遇上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会让果实口感变差吗?它是导致果实畸形、空心的元凶吗?植物生长调节剂生产的农产品安全吗?您是不是也有着相同的疑问?本期,采访人员带您一起去探访四川蒲江县猕猴桃生产基地,去揭开猕猴桃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之间不得不说的秘密 。
眼下正是猕猴桃丰收的时节,汽车行驶在蒲江县的乡间,处处可见硕果累累的猕猴桃园 。在蒲江县大兴镇炉坪村卢定军家的猕猴桃园里,树上挂满的个大又匀称的猕猴桃果和肥厚浓绿的叶片,让前来参观的100多位猕猴桃种植大户频频称赞,“这果子长得真是不错,得有100克以上,这样的果子能卖上价 。”
既可增产又能提价口感风味毫不逊色
卢定军的猕猴桃园全程采用的是水肥药一体化解决方案,核心技术之一是用氯吡脲(俗称“膨大剂”)浸果膨大果实,现场还有一块没有经过氯吡脲处理的对照区,猕猴桃的个头明显小了很多 。
卢定军告诉采访人员,他种的猕猴桃品种是红阳,在市场上一斤卖到8.5元 。采访人员也向当地的收购商打听到,红阳猕猴桃地头收购价根据果形大小价格不一,大果子能卖到八九元一斤,小果子价格则要差一大截 。用氯吡脲处理过的猕猴桃不光价格好,还能至少增产1/3 。
农民实打实地受益了,但不少消费者难免会有这样的疑虑,这用过了膨大剂的猕猴桃是不是中看不中吃啊?对此,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植物生长调节剂专业委员会于8月20日专门在蒲江县举办了2016猕猴桃品鉴会,邀请行业内的18位专家,亲身体验用了和没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猕猴桃口感有何差别 。
采访人员也分别品尝了一下两个猕猴桃进行对比,未浸果的猕猴桃略硬,甜中带酸,浸果的猕猴桃更甜更软一些,果香味十足 。现场评审的专家纷纷表示,用过 “膨大剂”的猕猴桃比起没用“膨大剂”的猕猴桃在口感上不仅毫不逊色,在可溶固形物方面还会更胜一筹 。
毒性比食盐还低规范使用安全无虞
【当猕猴桃遇上植物生长调节剂】除了口感,安全性也是消费者尤为关心的问题 。多位业内专家告诉采访人员,氯吡脲只要规范合理使用,安全性是没有问题的 。
研究了20多年植调剂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段留生向采访人员解释说,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机理是调控植物内源激素等信号系统,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不是补充营养或杀灭有害生物 。因为它是非杀灭性的,所以安全性很高 。已登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中95%都是高效、低毒、对环境和生物安全的,我国还有7种植调剂是豁免制定食品中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也就是说是高度安全的 。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用量是非常微小的,比如氯吡脲的用量通常为每公斤5~10毫克,相当于将一个小米粒放到两三公斤水中,蘸500~1000个果子,施药后离采收期还有100多天,而药后21天氯吡脲就能消解88.5%以上 。氯吡脲即便进入人体后代谢也很快,14~16个小时绝大部分就会被排出体外 。”段留生说 。
浙江省农科院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宋雯介绍说,氯吡脲是非内分泌干扰物,它的急性经口半致死剂量为4918mg/kg,相比于食盐是3200mg/kg,从这个指标上看,比食盐毒性还要低 。
是利是弊关键在量技术普及任重道远
“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氯吡脲对猕猴桃的增产效果明显,但过量使用则会导致果品品质下降,外形畸变,贮藏期和货架期缩短 。专家重点强调说,要用好植物生长调节剂,关键是要精确把握好量 。农民在使用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果大,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使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