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纸衣大家可能会疑惑,纸做的衣服怎么取暖?其实这对于当时一些贫苦人群来说也是无奈之举 。唐宋时期,农田大多用于种粮食,麻的种植就相对减少了 。此时造纸术却开始发展起来,穷苦的人就不得已从中取材了 。此时专门有加强御寒效果而特意加厚的纸衣,称作“纸裘”,原料一般采用较厚而坚的楮皮纸缝制而成,质地坚韧,揉皱之后不但耐穿,还可以抵挡风寒,透气性也相对较好,加上造价便宜,简直是贫民士子出门必备首选之物 。
手套和帽子
在保暖方面,古代人不仅考虑到了穿,也没有忘记手和头的保暖 。在马王堆的出土文物中,就有露指短手套 。
至于头部保暖,花样更多 。明朝以前多在头上戴帕头保暖 。元代,上层妇女戴抹额,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抹额又被成为勒子,成为民间妇女最爱的御寒物品,普通贫民和士庶阶层相比,只在材质、珠宝使用上有不同 。贵族妇女还有“卧兔儿”或“昭君套” 。在明朝,每年冬十一月,“入朝百官赐暖耳” 。
说到帽子,古人并不将冬天戴的帽子称为棉帽,而叫“暖帽”,这一叫法在唐代使用最广 。宋元后棉花普及种植,中间则填棉絮,遂成真正的棉帽 。风帽其实是据胡帽设计改进的,在南北朝时已出现 。由风帽改变而来的“突骑帽”是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冬天喜欢的又一式样,戴这种帽子另需在头顶系结布带,将发髻扎住 。在唐代,最受欢迎的还是“胡帽”,此系列中的“蕃帽”为当时最流行款式之一 。蕃帽是从西域过来的最好的“进口货”,帽两边有护耳,又称“搭耳帽”,冬天垂下来,刚好把两只耳朵护盖上,保暖性能很好 。
宋代时胡帽遇冷,汉魏时期大为流行的头巾再一次兴起 。不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文人、官宦都喜欢扎头巾 。这些所谓的巾其实上是软帽子,如以前属于巾类的幞头,虽然宋代仍呼其名,但早已变成了帽子 。
帽子在明朝开始大普及,明清时期人们冬天除了着棉袄、穿棉裤,还戴棉帽 。明朝最为大众化的帽子则是名叫“六合一统”的小圆帽,它比“四方平定”巾出现要早 。此帽由裁为六辦的等比例布料缝合而成,下缀一道帽檐收口,官称“六合一统” 。这种帽子因纹线、形状如西瓜,俗称“瓜皮帽” 。这种瓜皮帽由朱元璋亲手设计 。明陆深《豫章漫钞》记载,“今人所戴小帽以六瓣合缝,下缀以檐如詹 。阎宪副闳谓予言,亦太祖所制,若曰‘六合一统’云尔 。”
火墙和地暖
我们都知道白居易的一首古诗,叫《卖炭翁》,从这首诗当中,我们可以得知古人用最原始的方式——烧炭来取暖 。
春秋时期,人们开始使用器具烧炭取暖,用具的名称叫做燎炉 。燎炉一般附有炭箕,用来转移火种和添加木炭 。
当然了,所谓燎炉也不过是一个巨大的青铜器,里面丢一点炭火取暖 。可是燎炉也终究有局限性,大户人家就开始往怎么让整个房子暖起来这上面动脑筋,于是不久后便出现了壁炉和火墙两种方法 。原理也是很简单,墙内做一根管道通至灶台,灶台这边生火,自然便能将热气传到墙上以此取暖 。只是虽然原理简单,但也不是普通人家可以承担起的,所以不管是壁炉还是火墙,多数应用于宫殿和贵族高官家中 。
火墙在那个年代自然已经算高端了,但是和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椒房比起来,不管是成本还是技术上,都未免小巫见大巫 。李善引在其著作《三辅黄图》中写道,“椒房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涂,取其温而芬芳也 。”也就是说这“既温又芬芳”的椒房,乃是汉代皇后的专属居所 。虽然并不具备普及性,但也可以作为古人取暖黑科技的佐证之一 。
推荐阅读
- 小寒是什么意思 小寒意味着什么
- 下雪天吉祥话
- 关于大雪节气的标题
- 大雪后,小麦如何除草才能避免药害
- 低温寒潮和大雪霜冻天气大棚快做好防护
- 大雪节气吃什么 大雪节气吃什么好
- 咄咄逼人造句,咄咄逼人的意思 咄咄逼人的意思是什么
- 地球曾是个大雪球吗?
- 大雪节气朋友圈怎么发
- 大雪早上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