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一、根腐病
1.病状 。黄芩根腐病主要危害根部 。发病初期部分支根和须根变褐腐烂 , 以后逐渐蔓延至整个根部 , 腐烂 , 全株死亡 。
2.发生规律 。该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 ,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腐皮镰孢霉菌 , 是一种土壤习居菌 , 以菌丝体、厚垣孢子、菌核在土壤中依附于病残组织越冬 , 在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或游动孢子进行繁殖 , 侵入寄主伤口形成初次侵染 , 通过水流或土壤进行扩散传播 , 造成再次侵染 。天气时晴时雨、高温高湿、植株生长不良、地下害虫活动频繁、土壤黏重、排水不良、施用未腐熟厩肥 , 均可加重此病发生 。
3.防治措施 。⑴农业防治 。增施磷、钾肥料;雨季适时排水防涝;及时拔除病株 。对根腐病重发地块与油葵、豆类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⑵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 , 每7-10天喷药1次 , 连用2-3次;或喷淋80%冠龙-21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 或用50%托布津1000倍液浇灌病株 。
二、茎基腐病
1.病状 。黄芩茎基腐病主要危害大苗或成株黄芩的茎基部及主根 。病部初期呈暗褐色 , 后绕茎基部或根颈部扩展 , 致使皮层腐烂 , 地上部叶片变黄 , 以致植株枯死 。后期病部表面可形成大小不一的黑褐色菌核 。
2.发生规律 。该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 , 病原菌为立枯丝菌核 , 此菌为土壤习居菌 , 腐生能力较强 ,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 。第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 , 菌核萌动产生侵入丝 , 从伤口或嫩皮处侵入根茎部或茎基部引起发病 。此病在近距离内可通过菌丝蔓延及耕作、除草传播 , 远距离可通过带有菌丝及菌核的病土、未腐熟的粪肥传播 。病菌在13-42℃内均可侵染 , 以24℃左右较高湿度下利于侵染发病 。肥水不足、植株长势弱、伤口多也有利于发病 。
3.防治措施 。⑴农业防治 。重病田实行3年以上轮作 , 与水稻轮作最好;秋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实行配方施肥 , 耕作除草时勿致伤口;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和根线虫 , 以防止致伤传病 。⑵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衣时喷施50%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 或50%扑海因1000倍液喷洒茎基部 , 10天后再喷一次 。
三、叶枯病
1.病状 。黄芩叶枯病主要危害叶片 。症状是从叶尖或叶缘向内延伸呈不规则的黑褐色病斑 , 迅速自上而下蔓延 , 致使叶片枯死 。
2.发生规律 。病原是真菌中的一种半知菌 。此菌在病叶上越冬 , 翌年在温度适宜时 , 病菌的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寄主植物上发生侵染 , 植株下部叶片发病重 。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 , 植株生长势弱的发病较严重 。
3.防治措施 。⑴农业防治 。冬季处理病残株 , 将感染病菌的病残株连根拔出烧掉 , 消灭越冬病菌 。⑵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 1000倍液1∶1∶120波尔多液喷雾 , 每7-10天喷洒一次 , 连续2-3次 。
四、白粉病
1.症状 。黄芩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和果荚 , 叶的两面生白色状斑 , 好像撒上一层白粉一样 , 病斑汇合而布满整个叶片 , 最后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 , 田间湿度大时易发病 , 导致提早干枯或结实不良甚至不结实 。
2.发生规律 。该病病原为蓼白粉菌 , 病菌以菌丝体及闭囊壳在黄芩病残体上越冬 , 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 。5月下旬环境条件适宜时 , 越冬菌丝上产生分生孢子和闭囊壳内释放子囊孢子随着气流、雨水等传播侵染黄芩 , 引起发病 。其后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侵染 , 9月下旬产生闭囊壳随病残体越冬 。
3.防治措施 。⑴农业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 , 秋冬季及时清除病残体可减少越冬菌原 , 注意田间通风透光 。⑵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 , 喷施40%氟硅唑悬浮剂1万倍液、12.5%志信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 2-3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