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与养殖对象的生活环境、病原体孳生和生物体自身的抵抗力密切相关 。开展水产病害防治,同样要在改良养殖环境、消灭病原体和增强养殖对象的自身免疫力等方面采取技术经济措施 。

一、改善养殖环境,进行生态防治

(一)改良水质 。通过注入清水来稀释养殖池中的有害代谢物,以改良水质,增强养殖对象的抗病能力;或注入其他水源,以改善生态环境,如注入粪水以促进浮游生物生长 。通过清塘,不仅可以除去野杂鱼,清除竞食生物,而且可以杀灭病原体,有效改良水质 。

(二)调节温度 。许多病原性寄生虫最适温度为20℃左右,通过调节水温,不仅可以抑制病原体的繁殖,而且可以加速养殖对象的新陈代谢 。

(三)降低应激反应 。如水温的变动幅度过大、底质严重恶化、饲料霉烂变质、突降暴雨、pH值变化、捕捞骚扰、噪音干扰、施药不当等,都能导致养殖对象产生应激反应 。而应激反应则会引起养殖对象的能量消耗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为细菌和病毒的感染,甚至暴发疾病创造了机会 。

(四)进行生态防治 。生态防治旨在利用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机理来控制病原体,保持养殖环境的平衡,使水产养殖得以正常进行 。可在养殖池中加入有益生物,如光合细菌,以促使池中有害物质的转化;投入吃食性种类,以捕食养殖对象中的病体、弱体 。

二、控制病原体传播,进行生物防治

(一)建立检疫系统 。如引进名、特、优、新品种过程中,引种移植也可成为一条病害传播渠道 。如病毒感染,一般有段潜伏期 。只要能建立起高效快速的检测技术,便可及时发现和进行诊断 。

(二)进行生态环境控制 。养殖水域中,不仅存在大量的致病微生物,能而且也有大量的非致病微生物 。前者是致病因子,后者的存在往往是保持养殖水域生态平衡的必要条件 。而大量的药物投入,虽然杀灭了致病微生物,但也会使有益于水域生态平衡的非致病的微生物受到抑制 。因此,对付水产养殖病毒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加强对水环境的监测和管理 。

(三)采用消毒剂控制 。用于水产养殖的消毒剂,有氧化剂型和非氧化剂型两大类,前者(如氧化剂、高锰酸钾等)其消杀能力受水温、pH值、氨氮浓度、悬浮物等因素影响较大,尤其对病毒的灭活能力差;后者(如硫酸铜、甲醛等)消杀效果差,而且毒性的副作用大,也难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特别是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 。

(四)进行生物防治 。如对养殖对象采取混养和间养等方式,可使一部分致病微生物被混养和间养的养殖对象杀灭或吞噬 。

三、应用微生态学原理,进行病害防治

(一)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当水生生物处于健康状态时,在其内外环境中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生物优势种群 。这一微生物群,既能促进有益菌类的生长,又能抑制有害菌类的繁衍,形成抵御致病菌的第一道防线 。在常态下,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三者构成一种动态平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

(二)慎用抗菌素药物 。滥用抗菌药,使病原体的耐药性问题越来越严重,施药量越来越大 。如在治疗鱼病时,应有针对地使用对致病菌有专一性的抗菌药物,而不应该盲目采用广谱性的、对非致病菌有杀灭能力的抗菌药物,以免伤害鱼体内的相对平衡的微生物菌群 。

(三)施用微生物制剂 。可以在养殖对象的体内或体表建立起有益微生物的优势菌群,以达到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衍,增强养殖对象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的效果 。如目前在水产养殖中广泛使用的光合细菌(PSB),不仅可以净化水质,预防疾病,而且可以促进鱼体生长 。另一种由肠道厌氧菌等有益微生物制成的制剂,用于鱼类肠道微生态系统的重建和调整,对于保持微生态平衡,促进生长发育,均有显著效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