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霍乱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以产蛋停止、呼吸困难、体温升高、急性死亡为主的传染病;传播快,病程短,发病率高,病死率高为其特征;夏末秋初,昼夜温差大,环境卫生差,潮湿的季节多发,潜伏期为2 ~9天,其主要危害产蛋高峰鸡 。
1.发病情况
某散养户养了50只产蛋鸡,据主述,前天早晨在鸡架下发现1只病死鸡,没有引起注意,昨天又发现个别鸡食欲减退,饮水增加,院内有大量水样稀粪,产蛋总数减少,今天又死亡1只,这才引起重视,前来诊治 。
2.临床症状
病鸡卧地不起,闭目缩颈;羽毛脏乱、污秽无光;拉淡绿色水样稀粪,泄殖腔周围羽毛被粪便和泥土污染;体温高达43~44℃,呈昏睡状态;时而张口喘气,口、鼻分泌物增多;肉髯肿胀,鸡冠和肉髯呈暗紫色;强行活动,反应迟钝,走路摇摆;病重鸡稍受惊吓,扑翅挣扎,衰竭而死 。
3.剖检病变
病鸡腹膜及腹部脂肪有出血点;鼻腔和鼻窦内有多量粘液性分泌物;心包变厚,心包内含有多量纤维素性絮状液体,心内膜、心外膜和心冠脂肪出血明显;肺充血、出血;肝脏肿大、质脆,呈棕色,表面有多量灰白色、针尖大的坏死点;脾脏稍微肿大,质地柔软;肌胃出血明显,十二指肠呈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肠内容物混有血液;卵巢明显出血 。
4.实验室检验
4.1取病鸡的新鲜肝脏制成片,用碱性美篮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典型的两极浓染,无芽胞、无鞭毛、有荚膜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
4.2在血液琼脂、普通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平板(pH为7.3、37℃)上同步进行分离培养; 24h后发现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不生长,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不良,血液琼脂培养基上,长成淡灰白色、圆形、湿润的水滴状小菌落,不溶血;挑取菌落染色镜检见有革兰氏阴性、两极浓染的小杆菌 。
4.3用血清琼脂平皿(37℃、pH为7.3),培养16h,然后在45度折光下看到表面桔红色带金光、边缘乳白色光带的菌落,且菌落较大 。
4.4生化试验,该菌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醇,产酸不产气;分解伯胶糖,不分解木胶糖;发酵乳糖、鼠李糖、麦芽糖、菊糖、水杨苷、糊精和淀粉;靛基质、氧化酶和硝酸盐还原均为阳性,尿素酶阴性;不液化明胶 。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实验室检验等综合分析,诊断为鸡霍乱病 。
5.防制措施
5.1发病鸡用链霉素滴鼻,每只鸡90毫克(鸡对链霉素过敏,注意用量),2次/天;整群鸡(包括病鸡)用阿莫西林按每天饮水量的0.05%分早晚两次集中饮水给药,同时,100kg饲料均匀拌入600g霍乱灵散,自由采食,连用5天 。
5.2保证环境安静、舒适;饲喂能量和蛋白较高,搭配合理,营养全面、平衡,适口性好的优质饲料;饮水中不加药时加入电解多维可溶性粉,投以清洁充足的饮水,提高机体抵抗力 。
5.3搞好卫生,加强消毒,鸡只活动范围内用百毒杀消毒液消毒,2次/天,连用5天,以净化环境,杀灭病原菌,减少疫病的传播 。
通过上述防制措施,5d后临床症状消失,采食量、饮水量基本恢复正常,疫情得以控制 。
6. 分析讨论
这批鸡发病的主要原因为:
6.1气候剧变,昼夜温差大,阴雨潮湿,离养鸡场近,管理工作不到位,多杀性巴氏杆菌在其生存环境中普遍存在,是这次鸡霍乱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
6.2散养鸡饲喂的是残羹剩饭加草面、玉米籽或麦籽,只是吃饱而已,根本不考虑营养是否全面或平衡,导致机体抗病力弱,不足以抵抗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侵袭 。
推荐阅读
- 产蛋鸡要慎用药
- 禽霍乱的简单治疗方法
- 蛋鸡产薄壳蛋原因及防治办法
- 初秋时节谨防禽霍乱
- 蛋鸡生殖型传支的防治
- 散养柴鸡谨防球虫病
- 浅谈禽霍乱预防措施
- 农户散养土鸡常见疾病防治
- 鸡脂肪肝的防治
- 蛋鸡脑脊髓炎的防治